返回

2017-12-18

握紧笔尖雕刻故事

作者:张刚 时间:2017-12-18 阅读:197


 握紧笔尖雕刻故事
——杨昌雷散文集《套》赏析
张刚


  杨昌雷的散文集《套》,我逐字逐句认真读完,负责任地讲,作者对散文写作的基本结构把握得很准确的,且在“立意、章法、意境、语言锤练”等方面有许多自己独到的东西。
  意境深远是很多文体都需要的,没有意境,作品便失去了行走的力量。作者将生活感受再次融入生活,历经岁月之风席卷抖落的尘埃,无须举眸,一切都是那么自然和美好。“母亲识文不多/和所有生活在火焰林的妇女没有两样/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在火焰林的土地上/耕种着庄稼/守望着孩子/对于火焰林/不是说想离开就可以离开的/不止因为那里有家人,有房屋/主要的是那里是我生命的起点/有我成长的痕迹/那里有外公的坟茔/有父亲的墓地/所有与火焰林有关的一切/都无法从我的心里擦除/抹去……《我的火焰林》。”巧妙借助想象与联想,由浅入深,由实而虚地依次抒写,情感得以实现,物我得以统一。除了隐藏在心尖上的痛,更多是心尖仿佛几朵莲花绽放,展现出更深远的意境,使读者宛若看到了如莲般纯净的世界!
  优美的语言所有文体都在力求,语言生动活泼,富于音乐感,情真意切极为重要。“我熟悉每一条小径的尽头/都是通往回忆的远方/那上面留有我无数的脚印/深深镌刻着我的步履/记录着我从出生到离开的过往/我熟悉每一条溪流的流向/它教会我人生没有回头路/必须努力去看看远方......《思念,像一条锁狗的链子》”。朴实真切的语言中读起来朗朗上口,又不乏深度和广度。再看这篇《九月的夜》:“朋友说梦见了我/是九月的午后/阳光穿透树叶/留下斑驳的光/闪耀在石桌上/淡淡的茶香弥漫山间/我们对坐着/谈自己的心事/听对方心音/那片片飞旋而下的黄叶/掉落在了我们相聚的荒野里/沉淀在回忆中……”
  都说写散文的人,善于把自己的情感解析、提炼,从而确立一个新颖深刻的主题,以求聚“神”。写散文的人的感情又是细腻的,只有在寻句觅章式的逐层深入中,才会发现真情真爱的闪光点,才能提炼出自己独特的爱情宣言。“梅子给我打电话/让我一定要来参加她的婚礼/因时间的关系,我只能提前到来/提前离开/却不能见证她最幸福的时刻/但我认为并不遗憾/因为来过/证明我在乎过和梅子的这份友谊/我相信既然梅子选择了/就是她认定了的/对她的祝福我放在心上一刻都不曾怠慢/一刻都不曾忘记……《事已久,情依旧》。”明眼人都清楚,新娘结婚了新郎却不是我的那分痛楚,作者没有提到半个证明痛的诸如泪流、刀割、滴血等词,而是用她认定了的我就把祝福放在心上,这个构思很有味道。接下来笔锋一转,便把情感的寄托引向了远方!“在去梅子家之前/我给凤儿打过电话/让她陪我一同前往/开始我怕凤儿会拒绝我的请求/没想到凤儿很爽快的答应了我/一同站在偏岩河边的时候/听着凤儿给家里打电话报平安/心里有些愧疚/毕竟马上就是元宵节了/凤儿却舍弃了和家人团聚的时间而陪我绕了老远……《事已久,情依旧》。”
  读散文的人,总是力图从散文作品纷呈的形象中归纳总结出其中所含的哲理思考和深刻寓意,以求识“神”。文艺作品来源于生活,但要高于生活。年轻的散文写作者杨昌雷工作在贵州一个偏僻的县城,信访工作的历炼让他着实悟出了人生很多超越他这个年龄该有的东西,抑或这就是写作者的大幸。但作为“我手写我心,我心抒我意”的一名对散文如此痴迷的写作者,得到什么和悟道什么都在情理之中。“其实/幸福并无高低贵贱之分/而在于对生活的认知和态度/在母亲的身上/有很多的闪光点/是我这个当儿子的无法学习和做到的/更多的时候/自己总有种心比天高的想法/当这种想法无法实现的时候/很多的疑问就会萦绕脑际/影响着原本简单的心绪/所以明知不可及的东西/就先把它给放一放/一切从实际出发/从可能出发/才是收获幸福的源泉……《就这么幸福地生活着》。”何为幸福?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记不起在哪一本书里曾经读过“所谓真正的幸福,其实就是忘记了什么叫着幸福”!作者的一切从实际出发,从可能出发,这也许就是在生活中悟出的一种“忘记”即幸福吧!
  鲁迅先生在其《怎么写》里曾道:“散文的体裁,其实是大可以随便的,有破绽也无妨。”就此而言,破绽便是高明的写作者收放自如、拉伸有度的一种潜意识的构造。“一个人躺在宾馆的大床上/开着空调和对我来说有些幽怨而又暧昧的壁灯/眼睛却直盯着上方的天花板/咳得难受极了/就用双手不停的捶打着胸口/试图能够以此缓解一下咳嗽带来的那股冲劲/突然觉得有些天昏地转/这让我想到了死亡/我在慌乱间抓起手机拨通了你的电话/凌晨一点了你的手机还开着/是不是注定在我需要你的时刻你都还在为我开着手机/都能耐心的听着我的倾诉/……《飘飞在流年里的情思》。”竟然有如此铺垫的人!为主题的升华埋下了一粒春雨一到即刻引爆的种子,似乎与主题毫无干系,接着“我第一句话就对你说/香怡/今晚我是不是要死了……”一句“今晚我是不是要死了”便将散漫的诉说提到了曾经深处的曾经,于是天衣无缝地柒指流年,接轨主题。
  散文素以平凡材料为主,不求材料之典型。作者在其散文集《套》中就是善于抓住身边的人和物和事,那些平凡得简单得小得都快被时光遗忘的诸如“周末、火焰林、面条、恩师”等等素材,将其生活琐事集于心尖,流露笔尖,滚烫纸间……
  没有离奇情节,没有曲折的故事,没有扣人心弦之命运,所写的都是极其平凡无奇的人和事。恰是这些素材的平凡性普通性琐碎性,才有了作者文思泉涌的叙述歌颂抒情,才有了那读后令人深思的大道至简的人生哲理,才有了那刻在母亲额头上的皱纹却穷尽一生力量都无法抚平的情。
  散文集《套》以叙事、议论、抒情、哲理多方面的集中呈现是卓见成效的,将感悟的渗透,思想的火花,理念的凝聚,睿智的结晶贯穿始终,将亲情、友情、爱情、故土、乡愁形诉笔墨,内涵丰厚、耐人寻味…….使读者能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与启迪。我想,这应该是每位虔诚的写作者的初衷。
  诚然,每位作家的作品从初级阶段走向成熟再到大作诞生,都需要一个时间的沉淀。自我抒情,社会责任,家国情怀等是不可或缺的历炼过程。贵州散文创作者杨昌雷也不另外,他是一个在贵州大山深处工作生活,继而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握紧笔尖雕刻故事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