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17-12-19

突破困难 迎难而“行”

作者:臧红梅 时间:2017-12-19 阅读:164


 突破困难  迎难而“行”
——县人民法院多举措破解执行难题
通讯员 臧红梅

  执行难是长期制约人民法院工作发展的老大难问题,社会各界高度关注、人民群众反映强烈。解决执行难问题,关系到当事人合法权益的最终兑现,关系到司法公信力的有效提升。
  近年来,县人民法院按照上级法院部署,迅速行动、周密安排、大胆探索,化解了一大批执行难案,推出行之有效的做法,取得了初步成效。
 
案多人少 ,执行难问题突出
 
  因被执行人规避执行、抗拒执行及遭受外界干扰等原因,被执行人难找、财产难寻、协助执行难求、应执行财产难动、特殊主体难碰,执行案件难执行或者需耗费较长时间才能执行完毕成为常态,执行难已由法律问题演变为社会热点问题。
  此外,日益剧增的案件数量和办案人员数量的不平衡也是法院面临的最大难题。近年来,县人民法院执行案件收案数逐年上升,2015年收案1060件,结案982件;2016年收案1132件,结案1066件;今年截止12月中旬已收案1200余件,结案894件。而县人民法院执行局现仅有干警13名。由于执行案件的特殊性,决定了执行干警需随时外出办案,导致案多人少的矛盾突出。

迎难而“行”,打破“执行难”现状  
 
  为了最大限度地解决执行难问题,县人民法院出奇招,从执行人员、执行方式、执行作风、执行宣传等各个方面找对策,全面缓解执行难问题。
  强化队伍建设。任何工作,核心都在于人,加强队伍建设是搞好各项工作的最关键因素。执行工作作为诉讼的最后一环,是对生效裁判兑现判决结果。执行工作的好坏,对广大人民群众相信法律权威和敬畏法律产生巨大影响,对社会稳定也必将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加大宣传力度。为切实增强人民群众对法院工作执行工作的理解和支持,营造良好的执行舆论氛围,为基本解决执行难创造全社会尊重法律、履行法律义务的良好环境,积极开展执行宣传活动。通过县广播电视台、横幅、展板、LED电子屏幕、法院官方微博、官方微信公众号等方式向社会公布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和执行宣传信息,并制作县人民法院执行宣传手册为群众普法,加大宣传力度。目前,县人民法院共公布失信被执行人“黑名单”信息有6批,共计600余人次,且已有近70名当事人慑于强制执行宣传的强大舆论压力,主动来到法院自觉履行了义务。
  完善强制措施。执行工作的本质特征是强制性。针对以往传统的查询方式,最高人民法院通过天平工程一级专网与各金融机构、公安部车辆管理部门、第三方支付平台等建立了网络执行查控系统,实现对被执行人的银行存款、车船舶、证券等财产的查控和对身份证、组织机构代码、工商登记、人民币结算账户、银行卡消费等信息的查询,有效缓解了被执行人难找、执行财产难寻、协助执行难求的问题。
  加大惩戒措施。依托信息化手段查到的被执行人财产比例有限,大量的对被执行人人、财、物的实际查控,对未经登记的财产的查控以及搜查、扣押、拘传、拘留、特定标的物的交接等仍然需要采取“出现场”的执行行动。对此,县人民法院加大对被执行人的惩戒措施,三年来累计拘留被执行人近百人,现场执行案件7件,移送公安机关追究刑事责任2人,提升了执行质效,打出了执行声威,让人民群众看到了实实在在的行动,执行信访量大幅下降。
  开展国家司法救助。县人民法院通过向省委政法委争取、向市中级人民法院申请、向同级财政申请将司法救助资金纳入财政预算的方式,今年共争取司法救助资金278万元,对生活困难的当事人进行了司法救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