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门乡:“三改”改出幸福来
作者:况 清 时间:2017-12-22 阅读:200
石门乡:“三改”改出幸福来
通讯员 况 清
时值隆冬,站在石门乡海拔2700多米的白刀岭山麓上眺望,初升的冬日挣脱雪白的迷雾,躲在云层里咯咯地笑,山脚下一条条蜿蜒的盘山公路一眼望不到头,一幢幢青瓦白墙的靓丽民居错落有致,清晨的石门乡寂静得宛若一个沉睡的姑娘,不一会儿,阳光四射,驱散本来就无根的雾气,整个村子忽然就映入眼帘。
进村的路上,刷满了形形色色的宣传标语:“改厨、改厕、改圈就是好,病毒细菌不见了”“改厨、改厕、改圈,美化自我、美化家庭、美化村庄”“勤改厨厕勤改圈,幸福生活自己造”。
村子里农户家中传来了叮叮当当的声响,走进石门乡女姑村王宗窕家,一家正人忙着修水冲式厕所,有的在搅拌水泥,有的在砌砖,有的正在打好的灶台上忙着给熟睡的孩子做早饭,其乐融融。
“乡里这段时间在实施改厨、改厕、改圈‘三改’工程,好多人家都用上了干净的厕所和厨房,我们家也不能落后。”王宗窕一边砌砖一边介绍说。
据了解,为认真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突出以民为本,促进安居乐业,全面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石门乡坚持“政府主导、群众自愿、一次改造、不留隐患”原则,通过“财政补助、农民自筹、整合资金、信用贷款方式”举全乡之力分阶段实施“改厕、改厨、改圈”三改工程,进一步实现百姓富与生态美的有机统一。
如今,通过“三改”工程,彻底改变了曾经农村房屋乱建、车辆乱停、垃圾乱倒、污水乱排、粪土乱堆、柴草乱放、畜禽乱跑、秸秆乱烧的农村乱象。
改厨:改出健康好身体
笔者来到王宗窕家时,正是早饭时分,王宗窕热情地邀请我们一起吃早饭。“过去家里没有像样的碗柜、桌子,满屋子一地都是锅碗瓢盆,如果来了城里的客人,都不好意思把从灰溜溜的炭火上烧出来的饭菜端给客人吃,城里人都爱干净。”王宗窕的妻子一边在一尘不染的灶台上做饭一边不由自主地向我们谈起了过去的窘迫生活。
“曾几何时,贫穷是外来人对石门乡的最深印象,不过现在好了,村子里家家户户不是用液化气,就是用电磁炉,烧碳、烧柴的很少了。这样不仅做饭快、干净卫生,还可以节约时间做其他的事。”笔者不禁感叹,天色渐亮,炊烟袅袅,是过去农村生活的生动写照。
如今,到石门乡女姑村,再也看不到乱扔乱倒的景象了。每天早晨,学生上学,农人下地,工人做工,一派祥和。
改厕:改变农村新面貌
由于历史、习惯、观念等原因,过去不少农户将厕所建在村前屋后,且大部分还是露天的,严重影响生产生活,厕所“革命”势在必行。
为了把党的政策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石门乡党委政府依托新时代农民讲习所,通过发放“三改”宣传手册、开展专题讲座,让群众明白改厕的好处,自愿加入到改厕的队伍中来。
时下,石门乡除了改厨以外,改厕工作,更是进行得风风火火。
“我们的改厕标准是因地制宜,可户外修建、集中修建、闲置空地改建。严格按照节水型、无害化规划设计和施工规范要求,全面展开改厕工作。”石门乡相关负责人告诉笔者,改厕改变了农民落后的卫生观念,改变了农村人的生活,改出了改变农村文明新面貌。
“以前的露天茅厕,都是用茅草和木棍搭起来的,内设两块砖,一个坑,晴天苍蝇满天飞,雨天污水横流,臭气熏天。”王宗窕说起了改厕的好处:“改厕完成后就不一样了,上完厕所后,用水一冲,就找不到以前‘厕所的感觉’了。”
“农村脏,最脏就是厕所,改厕之前,总觉得自己是农村人,没那么讲究,也没法讲究。现在看着厕所都那么干净,心想家里的旮旮角角也要收拾干净,要不根本不配套啊。”这是采访中许多群众的心里话。
改圈:改出美好新生活
邓正忠是女姑村的养殖大户,家里养了5头牛,常年人畜同在一个院子,环境卫生状况差,特别是夏季,苍蝇蚊虫多得让人害怕,改圈之后,他把5头牛送到新建的“十户一体”养殖区饲养。“现在院子里的环境卫生比以前好多了,新改的圈舍不仅干净卫生,而且实现了人畜分离,蚊蝇及恶臭不见了,人畜共患疾病的风险也降低了。”邓正忠高兴地说。
“农村畜禽圈舍改造主要针对“楼上住人,楼下养畜禽”的人畜混居现象进行治理,以屋外建设独立圈舍为主,无人畜混居的,只对现有圈舍进行修缮改造,有条件的村寨实行集中选址建设养殖小区。”石门乡相关负责人向笔者详细介绍了石门乡的改圈标准。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关键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村容整洁”是新农村建设的一大重要内容与必备条件。王宗窕、邓正忠家生产生活的变化只是石门乡人居环境提升工作的一个缩影。时下,石门乡党委政府正将“三改”工作向全乡10个行政村和2个社区有序铺开。
通过“三改”,石门乡的村容村貌得到了较大改善。一阵清凉的微风轻轻掠过,夹杂泥土的芬芳,隐藏着一股独特的美丽乡村新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