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17-12-25

弘扬红色文化 传承革命精神

作者:高胜利 时间:2017-12-25 阅读:240


 弘扬红色文化  传承革命精神
——威宁一小把抗战阵亡将士纪念标建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记者 高胜利




威宁一小开展“踏着先烈的足迹前进”祭奠活动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成立了贵州抗敌后援总会威宁分会。威宁各族人民、各阶层、志士仁人,决心与全国人民一道,采取不同的形式参与或支援抗战,并为抗战作出了积极的贡献。1939年7月7日,为纪念抗日战争死难同胞和阵亡将士,贵州省抗敌后援总会威宁分会遂立此标。
  纪念标由套块青石所刻而成,等边三棱形造型。正面是魏碑书体刻成的“抗战阵亡将士纪念标”字样,中部刻有“为国争光”,是当时威宁县长何书昆所题。右面 “流芳千古”四字,是当时威宁县党部书记颜明璋所题。
  纪念标原建在威宁一小,解放后曾推倒埋于地下。1982年一小在修缮校门保坎时出土, 1988年威宁一小将纪念标复立于校园内。1998年12月,被威宁县人民政府列入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原中共毕节地委、毕节地区行署行文明确为地区红色旅游重点景区(点)。同时,威党办发(2006)72号文件行文,明确为县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红色旅游重点景区(点)。
  纪念标原来的位置在学校的堡坎下,所处位置低矮,极不醒目,行人随手可以触摸。为加强保护和利用,2006年学校将其迁移到台阶上,这样既醒目,又被四季常青的松柏守卫着。
  2015年,学校在纪念标所处的通道修建了文化长廊,同时进行塑胶球场改建,原来的斜面梯子被拆除,纪念标虽然位置高,但已经被隐藏在角落里。经请示县党史办同意,学校筹资近5万元,将其作为爱国主义人文景观打造,于2016年6月再次迁立于学校正大门右侧处。
  从纪念标立于校园的那天起,威宁一小本着“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办学思想,将纪念标作为学生思想教育的重要阵地,开展丰富多彩的祭奠活动,将其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
  为了纪念抗战阵亡将士,在抗战胜利60、65、70周年之际,威宁一小充分发挥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重要作用,在纪念标前开展《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等演讲活动,让孩子们了解抗战的重要战役,英雄故事。同时,让孩子们记住了威宁籍的抗战英雄马学科、郭建臣、陆宗棠、马昆等英烈事迹,也让孩子们知道,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多少人为革命的胜利,抛头颅、洒热血,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今天的幸福生活,这是一种信念的坚持,更是一种革命精神的坚守。
  威宁一小将四月定为革命传统教育月,每年清明节,邀请党史办同志作革命传统教育,先后开展了《踏着先烈的足迹前进》《红领巾相约中国梦—听党的话 做好少年》等主题活动;歌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共产儿童团歌》《红领巾心向党》等红色歌曲;诵读《少年中国说》《长征》《木兰辞》等经典作品。
  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等活动中,威宁一小党支部在纪念标前重温入党誓词,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在“爱党爱国爱家”的系列活动框架下,开展了“永不褪色的红领巾——寻访烈士的足迹”活动。
  “为了激励孩子们缅怀先辈的情怀,树立远大理想,发奋学习,报效祖国,少先队员每年均要在纪念标前宣誓。”威宁一小校长禄敏介绍。
  立德树人是学校的根本任务,家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将是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威宁一小持之以恒的红色教育活动,重塑祖国花朵的美好心灵,深化红色文化,让孩子们增强了爱国主义情感。如今,“传承革命精神,弘扬红色文化”已成为学校德育教育的主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