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17-12-27

众人拾柴火焰高

作者:岳刚 唐爱梅 王安友 时间:2017-12-27 阅读:252


  “脱贫攻坚同步小康·百村纪行”大型纪实采访系列报道(138)
 
众人拾柴火焰高
——黑土河镇半坡村脱贫攻坚侧记
记者 岳 刚 实习记者 唐爱梅 通讯员 王安友



半坡村新貌
 


  时值冬至,天气晴得特别好。一大早,阳光洒满了整个半坡村,炊烟袅袅,牛羊在主人的吆喝下,正从村口悠然自得地赶往山上。
  半坡村居住着225户868人,人口相对稀少,这里却聚居着汉、彝、回、苗、蔡五种民族。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半坡村的老百姓一直在贫困线上挣扎,人们依靠传统种植包谷、洋芋、苦荞等勉强度日。
 
激变
 
  是什么制约着半坡村的发展呢?是村民的思想。
  以前,半坡村不少群众享受扶贫待遇心安理得,认为政府就应该多出钱,这种“等靠要、盼支援”的心态带有普遍性。由此说来,“思想扶贫”也要攻坚。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半坡村党支部书记朱达珍在接受采访时说:“我们村的农民以前思想转变不过来,怕吃苦,一直是过着‘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日子。后来我们村两委及镇里的干部就挨家挨户上门做宣传动员工作,鼓励一部分村民先行发展烤烟种植,给其他村民做示范,再后来就是种植花椒、魔芋等经济作物。”
  近年来,半坡村结合自身实际,集齐天时地利人和,大力推进土地流转,发展产业种植,以此增加村民收入,带动村民脱贫致富。
  2012年以来,半坡村掀起以土地确权为切入点的农村综合改革,推进土地流转。
  2017年,半坡村规划种植花椒100亩,现已种植60亩,涉及农户20余户;种植魔芋45亩,涉及农户10余户,明年就可以上市销售;种植烤烟120亩。农户每年可拿到土地流转费,其中,花椒每亩100元,魔芋每亩300元,烤烟每亩120元。
  农户一边把土地流转出去,一边还可以在基地里打工。
  村民王洪英说:“自从老板在我们半坡村建起了种植基地后,我就到里面打工了,每天80块钱,我老公在外面跑运营车,加起来一个月还是好几千的收入。”
  村民张彦花,丈夫外出务工,自己只能在家照顾老人和孩子,她很想在家附近找份临时工做。自从黑土河镇半坡村花椒产业基地建起以后,张彦花如愿以偿地成了基地的一名工人。
  “平时就是在基地里帮忙除草、施肥什么的,虽然是体力活,但一点也不累。我在里面边做边学习管理技术,以后我也自己发展花椒种植,靠自己双手过上好日子。”张彦花一边拔草一边说。
  值得一提的是,村民马关朝却与众不同,他把自己的8亩土地流转给老板种植花椒,3亩流转给魔芋种植基地,自己还单打独斗试种了5亩花椒,可谓是一举三得。
  “花椒树苗全是老板免费发给我种的,我今年种5亩,明年再增加2亩,估计种植数量在800株左右。我去昭通调查过,今年好的青花椒籽干货就卖108块钱一斤,以后我算了一下,一株花椒树就算一年收一斤干花椒籽,800株就可以创收8万余元,而且花椒树管理简单,成本也不高。”马关朝一边和记者闲聊一边打起了他的生意算盘。
  据悉,黑土河镇半坡村花椒产业由黑土河镇党委政府引进四川省凉山州盐源县树活镇九叶青花椒合作社投资种植,规划种植面积100亩,总投资60万元,每亩每年投资1000元左右,亩产值1万元一年。花椒树苗由合作社提供,同时农户可以自己种植,合作社免费提供各种技术支持,并按市场价回收农户的花椒籽。
  半坡村魔芋种植基地是由威宁县金种魔芋专业合作社组织建成,项目采取“土地流转、返聘当地农户、实地培养当地种植技术人员”的方式经营,合作社主要以提供就业机会、培养当地的种植人员、传授种植技术为主以点带面带动全村经济发展。
  魔芋基地头年采收花魔芋二代种,产量约40吨,产值约45万元,能为当地农户提供30个就业机会。魔芋基地二年采收花魔芋商品芋种,产量预估200吨,粗加工后产值约100万元,能为当地农户提供70个就业机会。
  半坡村一边发展农业种植,村民也一边也向养殖方向拓展。在该村,家家养牛2头以上,其中村民陈学海家养牛就多达8头。
  “养牛省事,夏秋放养,冬春圈养,经济见效快,娃儿上学、家庭生活基本开支是不成问题的。”村民陈学海在山上一边放牛一边和记者拉家常。
 
“讲习”助推脱贫致富
 
  半坡村稳步走向发展快车道,还得益于新时代农民讲习所,镇、村联手,定期为村民讲习党的十九大好声音,传递国家一系列新政策,将农民所需的种养殖新技术及时传授到家家户户。
  通过“双语”讲习,苗族党支部书记朱达珍对苗族村民讲,彝族村主任余万平对彝家同胞讲,月月讲,进家讲,田间地头讲,电话手机讲……
  脱贫攻坚行动,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部署。如今的半坡村,和以前比起来真是脱胎换骨。
  不难看到,半坡村的贫困落后,既有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等客观因素的制约,也有思想保守、缺乏发展信心等主观因素的制约。但是,黑土河镇带领半坡村村支两委,通过找准症结,对症下药,引导农民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激发了全村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