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18-01-02

走进大寨:笙歌悠扬 花衣霓裳

作者:卯龙艳 马召凤 陈武帅 唐爱梅 时间:2018-01-02 阅读:457


 “脱贫攻坚同步小康·百村纪行”大型纪实采访系列报道(139)
走进大寨:笙歌悠扬   花衣霓裳
记者 卯龙艳 马召凤 陈武帅 实习记者 唐爱梅

  一棵棵高大的栗树包围着这个龙河河畔的小村庄,像一个个英武的卫士。
  这里是龙街镇大寨社区。
  大寨社区13.25平方公里,全村659户2770人,居住着苗族、彝族、汉族等民族,其中少数民族人口2411人,占全社区总人口的87%,苗族1920人,占少数民族人口的79.6%。作为一个典型的苗族聚居村落,芦笙舞、羊角酒、山歌、花衣早已成为这里的标志。
  苗族人能歌善舞,又被称为“歌舞的民族”。
  每天清晨,在大寨社区的小广场上,总是能看到身着苗族传统服饰的女性成群结队翩翩起舞,好不热闹。
  大寨社区苗族妇女服饰又被称为“花衣”,由披肩、花褂和花裙子组成,披肩制作比较简单,一般用白色的棉布缝制,缝至一半开领,缝合那一头在背部,未缝合的两头从开领处分开,各往一面肩上披到胸前。
  花褂的图案较为复杂,它是在一块长一尺二三、宽一尺左右的四方白布上先用红布条以大口装小口型,从外到内一道又一道地镶出来,再从大口与小口相隔之间的空白上用多种彩色丝线绣上各色精致花样图案,四周镶有彩珠,下端钉上彩带,彩带挂着秀气的小铜铃、彩珠和铜线等。穿起来美观大方,铜铃、彩珠、铜线时时发出清脆悦耳的碰撞声。
  苗族花衣制作工艺复杂费时,分为搓麻、纺线、织布、蜡染、刺绣、缝制等,一般做一套衣服要耗时一年以上。
  大寨社区作为苗族聚居的一个村落,这里的苗族风情民俗、文化保留比较完整,除了苗族服饰,每年的苗族“花山节”也是这里的一道风景线。
  “花山节”是苗族人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被誉为苗族人的“七夕节”“爱情节”,每年端午,大寨社区的苗族人都带上芦笙,成群结队地到多年以来约定俗成的山坡上“耍花山”,也叫“赶花场”,大家欢聚一堂,吹芦笙、对唱山歌、喝羊角酒,苗族男女一声声婉转悠扬的苗语对唱山歌,与节奏感十足的苗族舞蹈搭配,将苗乡儿女的浪漫与风姿展现得淋漓尽致。
  近年来,龙街镇以当地苗族文化为依托,加大对大寨社区苗族文化元素的打造和建设,建成了大寨民族文化广场,为展示苗族文化提供了平台。

 


纺线


简单而又独具特色的苗族头饰


色彩绚丽的苗族裙摆



苗族刺绣


几个妇女正在苗族风情小广场上跳起苗族迁徙舞


裙摆的布料就是用这种麻类植物制作而成


快要完工的披肩


手脚并用织腰带


闲暇之时大家围坐一起做女红


多彩的腰带


给小一辈传授织布技能


千头万绪的麻线正在一点点变成一整块的布


苏玉珍是大寨村里为数不多会使用老织布机的苗族老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