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18-01-03

“糖心板粟”探出致富之路

作者:马召凤 卯龙艳 陈武帅 唐爱梅 时间:2018-01-03 阅读:389


 “脱贫攻坚同步小康·百村纪行”大型纪实采访系列报道(140)
“糖心板粟”探出致富之路
——龙街镇海龙村的特色农业种植实践
记者 马召凤 卯龙艳 陈武帅 实习记者 唐爱梅


海龙村的村民采摘板粟后走在回家路上

  海龙村坐落在法拉河畔的山头上,从法拉河一直往上缓坡攀岩,看到路边长满了板栗树的地方就是海龙村。除了特色的板栗之外,这个地方实在算不上一个别具一格的村庄,就是在今天而言,相比起同是法拉河畔的龙河樱桃,海龙村的名字依然只被少数人知道。而知道这个村子的人想必也定是板栗的吃货,不然如何能发掘到藏匿在大山深处、名气不大交通也并非完美的板栗村落呢。
  乘车前往,冬至过后的海龙村很安静,九月十月之间的那种热闹已然不再。然而从满山坡的板栗树当中仿佛还能看到板栗收获的季节里,村民们用小箩筐、小簸箕成队摆在路边售卖板栗的模样。
  在海龙村的路旁,一块写着数字“21”的公路牌处便是当地村民售卖板栗的固定场所。51岁的陶才营一边咧着嘴笑一边指给我们看。“我们都在这里卖,外地人从这里过多数都会买点带走,说我们这里的板栗要甜点,我们倒是不知道。”
  说起陶才营,海龙村里的人大多数都认得他。关于他的很多故事村子里一直在相互流传。陶才营一只腿天生残疾,初中毕业时他以6分之差与高中擦肩而过。
  这之后,陶才营开始一门心思的放在土地里。如今口味独特被很多人称之为“糖心板栗”的海龙板栗就是从他那里开始大规模种植起来的。1997年的时候,陶才营自己种植了几亩板栗树,而十多年后,他的板栗树成为海龙村产业结构调整的一个引子。
  2016年,龙街镇开始大规模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当时海龙村的产业主要有烤烟、樱桃、玉米和洋芋,当然还有最为不起眼的海龙村板栗。然而,经过一番调研之后,收入最为可观的却是大家都很少注意的板栗,镇政府决定按照“一村一品”发展壮大特色产业的思路,发展壮大海龙村的特色板栗,以示范带动、政策鼓励等多种方式鼓励百姓种植了250亩的海龙板栗。
  陶才营有点蒙,以前很多人都不种的板栗现在种得满山都是。2017年国庆节前后,正是当地板栗最后的丰收阶段,很多外地人都乘着车子来到这个村庄,直接停靠在路边。树上板栗正在一点点从壳里探出脑袋,路上行人陆陆续续下车购买。
  陶才营种植的45亩板栗树目前挂果的还不多,除去送给朋友的,今年光是板栗他就有近2万元的收入。再加上魔芋、殷桃、核桃等其他作物,陶才营一年下来收入5万元少不了。
  说起板栗销售,陶才营像个小孩子似的捂着嘴说道 :“我们村的板栗卖的贵。”龙街海龙村的板栗因为口感独特而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尽管价格相较而言偏贵,购者依然众多。陶才营最先种植板栗,也最先从板栗的发展中收获了经济。如今他45亩的板栗挂果的不到三分之一,已经有2万元的收入。这让海龙村的其他村民也看得羡慕起来。
  今年,龙街镇准备在海龙村加大板栗种植面积,共计1130亩。把海龙村打造成为特色板栗村,与龙河樱桃一道把法拉河沿线打造成为一个整体统一的特色产业经济带。
  有了好的带头示范,海龙村的板栗种植工作很快就得到了推进,以往很少人愿意主动种植的板栗很受百姓青睐。去年10月,当村主任胡长聪召集了全村的百姓开大会商讨种植板栗时,百姓们争先恐后地来到现场,都怕自己种得少。“这在以前是不可能出现的情况啊。”胡长聪说道。
  李寿奎是海龙村聂落组的村民,以前他家种植板栗主要是当作秋后的一点零食来用,几棵板栗树一年可以收获200多斤板栗,可以招呼客人也可以留着等到没有零食可吃的时候解解馋。然而,当海龙村准备扩大板栗种植面积的消息传开之后,大家都开始忙碌起来,纷纷跑到村干部家里要求多给点树苗。
  李寿奎是最为积极的一个,看到了板栗带来的收益,他多次到村干部家里要求增加板栗种植的面积。最终,争取到了50亩的种植面积。
  “这次总算是找到一个大家都乐意种的经济作物了。”胡长聪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