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18-01-04

一生坚守即将消失的擀毡手艺

作者:马召凤 陈武帅 卯龙艳 唐爱梅 时间:2018-01-04 阅读:268


 一生坚守即将消失的擀毡手艺
——访龙街镇团结村最后的擀毡艺人唐启全
记者 马召凤 陈武帅 卯龙艳 实习记者 唐爱梅


唐启全在弹羊毛

  “阿乌子,擀毡子。”古老的民间歌谣道出了蔡家人传统的擀毡文化。阿乌子是其他民族对蔡家人(中国未定民族,威宁主要分布于龙街、大街和兔街几个乡镇,有2000余人)的另一种称呼。擀毡是蔡家人的祖传手艺。
  据资料显示,作为一门历史悠久的民间手艺,擀毡在明清时期最为兴旺发达,当时还成立了专业的民间组织——毡帮,毡匠成为当时比较受人尊敬的职业,毡制品成为人们生活的日常用品。
  而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擀毡这一手艺逐渐从大众视野里消失,就是在农村,也存者寥寥。
  据了解,目前威宁从事擀毡这个行业的人不到10人,唐启全是其中之一。然而,对于这样一门越来越冷清的手艺,唐启全一方面感叹手艺失传,另一方面也赞叹社会的发展进步慢慢取代了这样一门耗时耗力的手艺。他说:“娃娃们有别的办法挣钱,都不学。”
  说话间带着蔡家人祖传手艺将要消逝的无奈。唐启全自16岁起就随着家中长辈学习擀毡,擀毡在蔡家人的生活当中就像吃饭一样自然,大多数小孩子到了一定年龄自然就学会了。
  小学毕业之后,唐启全随着父辈开始背上擀毡的工具,出门挣钱。以前,擀毡是一项很受欢迎的行业,为了能满足大众对擀毡制品的需要,擀毡人通常年初收拾了自己的擀毡工具,开始走村串户,走到哪里有人需要就直接住下就地擀毡,需要毡制品的人家提供吃喝直到工作结束,擀完一家接着走到下一家,出门时间长点的要一年才能回来一次,一年下来做得多的能做300多个。
  上个世纪80年代,唐启全所在的龙街镇团结村90余户蔡家人家家都擀毡,全职从事擀毡这个工艺的有50余户。然而今天,只有唐启全一人在从事着这个行业。今年,唐启全从事这个行业已经35载有余。
  在唐启全家中,没有专门用来擀毡的场地,但却处处都有擀毡的迹象,擀毡已经融入他生活中的角角落落。堂屋里摆放着还没弹的几袋羊毛,几个已经擀制好的批毡以及一床用了8年多的木质帘子、一把近2米长的弓,这是唐启全擀毡必不可少的工具。
  擀毡的过程繁琐而耗时。弹羊毛是擀毡工艺最为基础的一个步骤。把成块的羊毛摆放在帘子上,拉开弓一点一点弹开来,把成块拧成一团的羊毛弹成絮状,这样一个基础的步骤,一般需要耗费2—3个小时。接下来是打铺,把絮状的羊毛平整的铺在帘子上,不断地洒上热水直到羊毛平整开始定型,然后是蹬,用帘子把大致定型的一整块羊毛卷起来,洒上开水(为了让羊毛更好的形成一个不易散开的整体)然后用双脚使劲踩,这个过程最为耗时,一床普通的毡子都要耗费5个多小时。擀毡工艺步骤程序多且工艺复杂,最为耗费体力,光是弹羊毛这个步骤就让很多新学者双手火辣辣的疼上好几天。所以擀毡人的手指尖和别人不同,他们的手指间是硬的,厚厚的老茧长在指尖上。
  自从擀毡人渐渐绝迹之后,唐启全越发的孤独了,以前大家一起走村串户出门擀毡,虽然出门在外,但很热闹。如今村子里就他一个,一个人弹着弹着就觉得空荡荡的。因此,每当有人想看唐启全擀毡的时候,他都很热情,一边向我们讲述擀毡的故事和擀毡的工艺,一边认真地做着每一个步骤。仿佛我们这么一听,就能把他多年来的手艺一下子都学会。
  如今,唐启全不再带上工具走村串户,而是在家中接订单,很多需要擀毡制品的人直接把钱打到唐启全的账户上,唐启全订单式的开展工作。但是他也不再是全职的擀毡人,他农忙时忙农活,农闲时忙擀毡,不过纵使农活繁重的日子,晚上回到家里,他总会不自觉地摊开帘子开始弹羊毛,农忙时节也能保持每3天制作一个披毡的速度。
  唐启全51岁了,35年的擀毡生涯里,他累计擀毡近8000个,今年通过擀毡他获得4万余元的经济收入。擀毡不仅是传统手艺的一种传承,也是唐启全生活的一部分,还是他家庭收入的一大来源。
  说到文化传承,唐启全说:“不愿意想,等到我也不擀毡了,龙街蔡家人的擀毡手艺就彻底没了。”一边说着,唐启全停下了手里的弓,悄然走了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