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整产业好致富
作者:卯龙艳 马召凤 唐爱梅 时间:2018-01-04 阅读:288
“脱贫攻坚同步小康·百村纪行”大型纪实采访系列报道(141)
调整产业好致富
——龙街镇甫戛村因地制宜调产业助农增收小记
记者 卯龙艳 马召凤 实习记者 唐爱梅

甫戛村菜农在进行田间管理
萧索的冬日里万物萧条,可龙街镇甫戛村美丽依旧。
行走在这座汉族、彝族、苗族聚居的小山村,处处可见长势喜人的大白菜、冬萝卜,绿油油的叶子把一块块土地装扮得生机盎然;一个个种植大棚里,随处可见老百姓翻地、播种的忙碌身影。
“我们村是一个典型的少数民族聚居村,全村720余户3146人,其中建档立卡的精准扶贫户141户,苗族和彝族占了总人口的74.71%。一直以来我们村老百姓的主要收入都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人均收入偏低,2016年人均纯收入仅3500余元。”甫戛村村支书朱成介绍说。
由于甫戛村海拔低,地势起伏小,人均耕地面积多,加上气候四季分明、冬暖夏凉,无霜期短,得天独厚的地理气候条件为甫嘎村调整产业发展蔬菜、水果种植提供了有利条件。
自2015年起,甫戛村村支两委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特色种植增收产业,以优化产业结构为重要举措,主攻产业扶贫这个“软肋”,把农业结构调整作为脱贫的重要途径,通过发展产业实现贫困群众稳定脱贫,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引导贫困群众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脱贫致富,真正做到精准扶贫,精准致富的目标。
今年40岁不到的安少林如今已是甫戛村远近闻名的种植大户。
“原来我家生活条件还不如村里的很多人,每年光靠种点苞谷、洋芋维持生计,偶尔在家附近打点泥水工,一年到头只能吃饱,存钱想都别想。”安少林回忆道。
作为村里建档立卡的精准扶贫户之一,安少林家的日子一直过得紧巴巴,家里唯一能指望的收入就是每年的烤烟收益,烤烟的亩产效益高,老百姓的种植热情也比较高,只是近年来随着烤烟种植面积调整,烤烟能带来的收益也在慢慢缩减,如何转变思路增收致富脱贫成了摆在安少林面前必须要做的选择。
“为了解决怎么发展这个问题,我们村还开过几次大会,大家聚在一起商量,后来决定种蔬菜。我家从2015年就开始种了,现在看下来收益还是不错。现在村里几乎每家每户都种蔬菜,主要种的是大白菜和萝卜。”安少林告诉记者。
2017年,安少林家种了50多亩大白菜,预计每亩的纯收入在1000元左右。“目前大白菜的市场价格不好,可能收益不怎么好,但是我家种了60多亩烤烟,光烤烟的收入就有几万元,收入比原来好太多了。以前家里穷还要靠国家帮扶,现在不用了。”安少林说道。
凭借着全家人的辛勤劳作,安少林家已于2016年脱贫摘帽。
2017年,甫戛村发展大白菜种植800余亩,传统烤烟种植1200多亩,其中大白菜种植带动全村110多户贫困户增收,成为甫戛村老百姓主要的收入来源之一。
“我们这边种植的大白菜属于冬季大白菜,一般都是在收完烤烟后翻地种白菜,提高土地的复种指数,帮助老百姓增收。以前我们村的土地在冬季基本都是闲置的,现在发展冬白菜种植,老百姓的收入增加了不少,大家的种植热情也很高。”支书朱成说道。
在甫戛村像安少林一样因为转变种植方式脱贫致富的人不少,家住江子组的苏朝平就是其中之一。
“以前种包谷洋芋一年到头只能吃饱,现在收完烤烟后种大白菜,收入翻了几番,下一步准备种大蒜,大蒜的收入比白菜还高。”苏朝平笑着说。
曾几何时,苏朝平也是村里建档立卡的精准扶贫户,住的是土坯房,经济入不敷出。如今靠着种植白菜、烤烟,家里盖起了小洋房,日子越过越红火,一向头脑灵活的他还抓住时机搞起了养殖,收入逐年增多。
“我家前年就已经脱贫摘帽了,再也不用靠国家的救济过日子。如今家里养了10多头牛,今年白菜种了40多亩,卖不出去的白菜可以拿来喂牛,不浪费,以后有资金我打算把养殖规模再扩大一些,发展好了还可以带着村里想养牛的人一起养,大家都致富。”苏朝平信心十足地说道。
在甫戛村蔬菜水果种植基地,一个个大棚内随处可见老百姓忙碌的身影。该种植基地占地100余亩,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集中发展,种植大白菜、萝卜、西红柿、西瓜、马铃薯等,成为甫嘎村的一个转型发展的亮点。
“现在主要的发展瓶颈是我们这边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比较落后,还有就是村里连个合作社都没有。未来我们村打算成立村社一体的合作社,把村里的土地集中起来,带领老百姓集中优势谋发展。”朱成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