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实党建 决战贫困
作者:沈光勇 杨静 时间:2018-01-04 阅读:228
“脱贫攻坚同步小康·百村纪行”大型纪实采访系列报道(142)
夯实党建 决战贫困
——观风海镇箐口村大党建助推大扶贫侧记
记者 沈光勇 实习记者 杨 静
翻山越岭过了牛街子,当汽车爬坡变成下坡的时候,得胜坡分县旧址观风海镇箐口村就和李子沟遥相对望了。那小小的村落并不抢眼,而惹人眼球的,却是横卧在李子沟上的铁路和高速并驾齐驱的两座李子沟大桥,“天堑变通途”的感觉令人忍不住多看一眼。
两桥飞架东西,铁路桥稍矮,已经运行多年,高速桥正在修建,各个桥墩的高度已基本持平,桥西头便是观风海镇箐口村,新建高速和102省道穿村而过。
据悉,箐口村共有上街、中街、下街等3个自管委428户1628人,有党员19人,预备党员2名,贫困户建档立卡90户366人,已脱贫47户202人,正在实施脱贫帮扶43户164人。
走进这个曾经为“得胜坡县城”的村庄,土地平整,房舍俨然,交通便利,群众乐美,眼前一幅幅游者适、耕者忙、玩者乐的图景,这是该村实施“夯实党建、决战贫困”战略的结果。
“2016年,在上级党组织的帮扶下,我们村斥资105万元,按照‘十个一’标准新建了组织活动阵地,总占地面积2442.9平方米,总建筑面积566.8平方米,为基层党组织开展活动、服务群众提供了阵地保障。”该村支书何艳龙说。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近年来,该村不但改善了村级活动阵地办公环境,还进一步加强支部建设,夯实群众基础,让党的政策在“三农”建设中吹糠见米。
工作中,该村以“第十届村两委换届”为契机,推选出新一届村党支委班子成员,选优配强农村致富带头人,进一步优化了支委成员文化层次和年龄结构,纵深推进“两学一做”常态化制度化,选书记、管队伍、建组织,解决人才匮乏、党组织乏力、发展思路模糊、党支部“虚化”等问题。
“这些年,党的政策太好了,不但支持我们完善了基础设施建设,还带着党员群众搞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让村民看到了发家致富的新希望。”该村老支书邓荣安说。
不但老支书邓荣安亲身感受到了家乡的变化,曾参加过越南自卫反击战的老党员江开学也在脱贫攻坚大潮中享受到了改革带来的红利。
如今,江开学67岁了,家住箐口村下街自管委,两老加上儿子儿媳一家4口人,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养羊46只,养牛6头,一年下来收入很可观,家庭美满幸福。
近年来,该村依托先天气候、水源等自然禀赋,激发群众创业内生动力,引进贵州凌宇科技有限公司和古风种养殖合作社,借助产业结构调整“东风”,发展油茶种植和花椒种植。
利用合作社或公司稳定的市场、先进的技术和雄厚的资金,按照“党支部+合作社+农户+市场”的“党建+”模式引导和鼓励群众以土地、资金等方式入股,一定比例进行收益分配,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同时带动群众增收、脱贫、致富。
截止目前,该村已完成油茶种植且成活5000余亩,基地采取“公司+党支部+村集体+农户”方式合作分红,公司并承诺产生效益后免费投资为村民建设生态文化广场。
该村还借力退耕还林项目,采取“党支部+农户”合作模式,引导村民自种自管红花椒2000亩,并引进合作社支持发展,采取土地流转方式,种植三膜马铃薯500余亩。
不但如此,该村还尽力完善三级自治模式,实现抱团发展,撤销原有村民小组,依托自然村寨在村委会下建立“自管委”,按照居住相邻、发展意愿相近的10户左右农户组建为一个具有自我管理和抱团发展双重职能的主体,建成“十户一体”。
“我村作为观风海镇第一个“三级自治”试点村,通过公推直选,共组建了上街、中街、下街等3个“自管委”,56个‘十户一体’。”该村主任王翔说。
“三级自治模式试运行一年来,原村民小组管理半径过大、职能滞后、工作落实不精准、贫困群众内生动力不足、脱贫致富力量单薄等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促进了帮扶外力和内生动力的高效对接和有机融合。”何艳龙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