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18-01-08

环卫工:城市的“美容师”

作者:陈红 时间:2018-01-08 阅读:221


   “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热天一身汗,冷天一身颤。”这是对环卫工人最真实的写照。
  披星戴月、起早摸黑——是环卫工人的“家常便饭”,常年的风吹日晒雨淋更给他们增添了几分沧桑,他们用勤劳的双手为市民营造出洁净、舒适的环境。
  然而,就是这样朴实、可爱、辛劳的一群人,却屡遭车祸威胁,成为城市中安全系数较低的群体,着实让人心痛。辛苦、高危、脏累,这些都是环卫工作的标签,他们并不奢望太多,只希望能得到一份理解、一丝尊重与安全。
  威宁的冬天是冰冷、酷寒的,凛厉刺骨的寒风吹得让人不禁打了个寒颤。在满天雾霜的早晨,有一群穿着橙色衣服的“城市美容师”提着扫帚、铁锹、钳子、垃圾袋,他们开始清扫街道、马路、拾捡垃圾,悄无声息地为这个城市整理市容。
  “城市美容师”、“马路天使”,是社会给与环卫工人的敬称。寒来酷暑,风吹日晒,让他们的面额增添了几分沧桑,每天在每条街道上都可以看到忙碌的环卫工人,他们辛勤的付出,用长满茧子粗糙的双手,扫尽城市的每一个角落。近日,笔者走进威宁经开区环卫工人队伍里,倾听他们的心声。
  48岁的管由凤是威宁经开区最早一批环卫工,她今天来得比往天更早一些。
  “2013年3月就在经开区做环卫工作,到现在已经4年多,每月扣除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养老保险380元,刚来时每月实发工资1000元,现在每月实发工资1300元左右。上班时间每天6个小时,从早上8点到11点,下午2点到5点。”管由凤谈起他的工作和收入情况。
  “这段路拉沙的大型车辆较多,经常会落泥土在路面上,很难清理。虽然这份工作很苦很累,但做着做着就习惯了,做这份工作觉得踏实。”管由凤信心很坚定地说。
  环卫工人李怀美说:“我今年54岁了,2016年年底从小海镇朱嘎村白岩组搬迁到五里岗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丈夫60岁无法找到工作,三个儿子到外地打工,现在就剩一个儿媳带着2岁的孩子和两个老人一起生活。”
  无论天气怎么恶劣,李怀美都要坚持继续打扫马路、人行道、清倒垃圾,清理这段路程的每一个角落,她希望把工作做好,每月能多发一两百块钱,更好贴补家用。
  谈起环卫工管聪云,更值得关注。她家原来就住在威宁经开区,因为土地被征用,家中有四个孩子,主要经济压力就是抚养孩子。
  “经开区领导看到我家情况后,就把我安排在环卫工人的队伍中去,我的工资1000多元,丈夫也在经开区的农村淘宝店上班,加上他的2000元,一个月的开支还是不成问题的。”管聪云如是说。
  工作无高低贵贱,唯有真心付出,才能体现自身价值。威宁经开区环卫工人告诉笔者,为了搞好城市环境卫生,不管多苦多累都要做,只有把街道扫得干干净净,把花园草丛里的垃圾捡干净,才觉得很幸福。
  环卫工作是艰辛和繁琐的,擦洗并清倒垃圾桶;清理下水道和沟渠以免阻塞;清理步行道杂草以及绿化带垃圾……哪里最脏,哪里最臭,那里就有环卫工橘黄色的身影。每天都是这么一群人起早贪黑、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着,精心装扮着我们美丽的家园。
  支持环卫工作,尊重环卫工人劳动,要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我们不要忽视最基础、最根本的关爱环卫工人的方式就是“不乱扔垃圾”。将手中的果皮纸屑丢进垃圾桶,而不是随手一扔,这是我们每个人都能做到的对环卫工人最好的关爱。开车或坐车时,不向窗外乱扔垃圾,避免环卫工人冒着生命危险穿越车流去捡拾;不随地吐口香糖,因为“随意一吐”,可能换来的是环卫工人蹲下清理的十分钟甚至更长时间;不要向路边的绿化带里扔垃圾,因为从繁茂的绿化带里捡拾垃圾大多数都需要用手一个一个地掏出来。我们简单的一个文明举动就能真正减轻环卫工人的工作负担,就是对他们工作的尊重,温暖他们的心。
  据了解,威宁经开区社会事务服务中心现有正式干部职工6人,临聘人员140余人,这140人中就包含了80名环卫工人。社会事务服务中心将80名环卫工人根据路段及工作强度划分为9个环卫小组,每组人员根据工作强度及路段长度配备5至12人,实行分段管理,责任到人,中心考核组定期不定期对各小组工作情况进行督察量化考核,考核结果与绩效工资挂钩,实行奖优罚劣,通过考核,进一步提高了环卫工作水平。
  目前,威宁经开区从环卫、市政等工作方面加强城市管理、完善城市功能、优化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品位,全力推进 “五城同创”工作,努力开创百姓富、生态美的优美威宁工业园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