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18-01-09

石门的秋

作者:冯鲁青 时间:2018-01-09 阅读:239


  离开家,本以为故乡从此只有冬夏,再无春秋。而我却在异乡石门找到了不一样的秋天。
  来石门之前,粗略地知道它是高原地区,气候极寒,当时对“高处不胜寒”还没有太多的感受。来石门以后,有意无意地听到好几个人说这里是极端恶劣的天气,总是觉得这话有失恰当。后来才发现这句话也饱含深意。
  阴雨霏霏在这里确是惯常天气,初秋的时候,早晨起来,山间都弥漫着雾气。从雾气中突围的太阳往往不减盛夏的热情,消散掉所有的阴郁,仿佛昨晚的大雨滂沱只是母亲讲的睡前故事,或是一个粗犷的摇篮曲。刚开始的时候,你会惊奇地感叹:“昨晚又下雨了,你们知道吗?”慢慢地,你在格外明媚的清晨里去适应夜雨的日常洗涤。远山青得逼你的眼,日出时刻,它又披上了一件色彩斑斓的外衣;闻到脚下泥土的气息,混着草丛里露珠的潮湿,你会感受到“夜雨初霁”才会拥有一个崭新的日子,单单紧靠昼夜更替,只不过是消极等待的“新生”。石门的每一天,都以一种大气磅礴的姿态来拉开帷幕。
  真正到了秋雨绵绵的之际,石门仿佛就是仙境了。大多数阴天,西风冷飕飕的,云雾从山上的石头里悄悄探头,一缕缕,一蔟簇,一团团,往一个方向飞快地游浮,就像一个个穿着白衬衣参加跑步比赛的孩子。是的,这些行进较快的云是从山顶石头间升起的,不比那些山腰间、树丛间的层云,就像懒惰的小绵羊,悠悠地在上坡上晃荡,偶尔奔跑几步,寻觅下一个草木茂盛之地。
  秋天是个盼望的季节,在石门你会盼洋芋,盼苞谷,还盼一个久未逢面的太阳。石门的洋芋是真的好吃,个大肉美,可以清脆可口,也可以软绵粘牙。最特殊的地方是这里经常烧着吃,路边、地头、放牛的间隙,只要看到有炊烟袅袅,那就是在烧洋芋了,美美地吃上两个又大又肥的洋芋,干啥还有不满足的呢?孩子们在吃完洋芋后,用被洋芋皮染的黑乎乎的手互相“抹花脸”,一个个都变成了黑白相间的大花猫。听吧,银铃般的笑声经常在山间回荡。在这样欢快的季节,即使太阳不经常露面,又有什么可计较的呢?
  有时候我想,这里的人为什么对烧洋芋那么情有独钟呢?石门海拔高,气温低,洋芋适应力强,可以广泛种植自然是先天条件。然而,更重要的原因是,这里生活的人们以前生活极端贫困,缺水、缺电、交通闭塞。洋芋充饥便是自然而然的选择,再加上烧洋芋省时省力,又美味可口,广受欢迎则是情理之中。现在人们不愁吃不愁穿,日子渐渐富裕了起来,对烧洋芋的喜爱有增无减,又是为什么呢?与其说是流传下来的饮食习惯,不如说是对苦难日子的一种追思,好让我们更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生活,最重要的是传承大山子民自强不息、坚韧不拔,勇于追求生存、追求幸福的精神。石门人民在艰难困苦日子里所展现的乐观情怀、积极进取的精神面貌也深深感动着来到石门的每一个人。所以石门烧洋芋,不只是民间特色美味,更是石门的文化大餐!
  经历了石门的秋,便深深陶醉于它不同寻常的美。这种奇特的天气状况,这里特殊的风土人情,用“高处不胜寒”来形容,倒也有几分妥帖。因为对大多数说它气候恶劣的人来说,确实是欣赏不了它独特的美。
  单单谈起石门秋天的云雾姿态之美、洋芋味道之鲜,还不足以体现石门秋天的神韵与内涵,石门的秋也体现在石门人民对丰收富足生活的奋斗与守望,更体现在党和政府在社会主义物质及文化成果上对石门不遗余力的帮扶,百年来积贫积弱的石门真正迈入了它发展进步的“黄金秋天”。
  石门的风貌变化,在当地百姓的流行语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以前提起石门,大家都会摇摇头说:“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人无三分银。”石门作为贵州省20个极贫乡镇之一,可谓“贫中之贫、困中之困”。先说它先天不足的自然条件:山高坡陡,气候恶劣,天气阴郁不晴,秋冬季节甚至连续几个月烟雾弥漫,阴雨霏霏,见不到一丁点儿阳光。简单的一句“走进石门”,谈何容易,没有路,就连那些泥泞崎岖的盘山路都很少见,枯瘦孱弱的羊肠小道仿佛是用“贫穷”拧成的绳索,紧紧勒住了大山的脖子,让整个石门都喘不过气来;矮小破落的土坯房、茅草房稀稀疏疏地分布在荒山蛮草间,屋前的炊烟有气无力地四处散漫;房前屋后一块块田地里,看不出庄稼和野草的区别,而劳作其中的人则已经是弯腰驼背、气喘吁吁了。如果你走进一个人家,首先欢迎你的便是一股股恶臭。你会发现猪圈就在卧室隔壁,鸡舍牛棚就设在院子里。屋子里呢,看不到任何家具家电,坑洼不平的堂屋里散落着一小堆洋芋或者不成样子的玉米棒子。有的家里还没有通电,自来水就更不用提了。这里的人一开口说话,满嘴的大黄牙则是长期穷困生活遗留下来的证据。这样的石门,从来没有收获的季节,一年四季都可谓严冬酷寒。
  近两年,石门的百姓中流传着一种说法:省委书记陈敏尔来到石门后,石门第一次有了阳光。石门的土地才重新开始孕育,人民才真正体会到了丰收。
  诚然,这两年,石门秋天的阳光确实非同一般的明媚耀眼,在一碧如洗的蓝天下,到处是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而石门百姓口中的“阳光”不仅仅来自大自然的恩赐,更多地是来自我们的党,伟大的共产党。2015年6月底,贵州省委、省政府下定决心啃下石门这块“硬骨头”,时任省委书记陈敏尔还把它作为自己的联系点。一场改天换地的脱贫攻坚战就在这块贫瘠古老的土地上拉开了帷幕。在闭塞落后的石门,几百台挖掘机在夜以继日的工作;数百辆卡车在陡峭崎岖的山路上穿梭;一条条发光锃亮的柏油路使“天堑变通途”;中药材、马铃薯、畜牧业、养殖业等产业方兴未艾;医疗卫生条件大大改善;中小学校舍也焕然一新……因此,石门的秋天才真正成为一个值得期待的收获季节,阳光朗照、层林尽染、遍地金黄。
提起共产党,石门的百姓无不感激涕零,提起石门的党员干部,石门的百姓无不竖起大拇指。在石门丰收在望的秋季,我切身感受到了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相连;亲自领略了党的好干部、好儿女的风采;也深深意识到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光荣与使命。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作为研究生支教团的一员,我将会在一片灿烂的石门秋景里,把自己的全部热血洒播在石门这片热土上,将自己最为灿烂的年华奉献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扎根基层,站稳三尺讲台,成为一名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的优秀志愿者!我将会用尽自己的全部力量给石门的秋添上一道美丽的色彩,让中国石门真正变成物质和精神的富饶之地、早日实现全面小康!(散文类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