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百村纪行”》》》
作者: 时间:2018-01-10 阅读:431
2016年11月底至2017年底,我们共同完成了本报历史上跨时最长、覆盖最广、采访最深、参与记者最多的大型专题采访任务:“脱贫攻坚同步小康·百村纪行”大型纪实宣传系列报道。今天,我们分享一年多来采访过程中的各种故事,为这次大型采访活动画上圆满句号。
出发,看见不一样的牛栏江!
记者 何欢
作为真正热爱新闻的新闻工作者,每一次出发,都总是令人万般期待。更何况,我们面对的是壮美的牛栏江。
2016年11月底,本报大型专题采访活动:“脱贫攻坚同步小康·百村纪行”大型纪实宣传系列报道拉开帷幕。我、高胜利、马召凤、李云侠等被安排在“百村纪行之牛栏江纪行”组,主要是沿牛栏江流域的哲觉、岔河、海拉、斗古、哈喇河、秀水、牛棚、玉龙、中水等乡镇实地采访。
我们是按照牛栏江顺流而下的顺序和计划到每个乡镇,因此我们都喜欢称采访活动为“牛栏江纪行”。每一个乡镇都计划蹲点采访三天以上,要不是有工作任务,我们甚至想沿着牛栏江徒步一个月。近一年的采访活动,我们到每个乡镇蹲点采访几天,回到县城把采访素材“消化”完毕,又看天气情况计划下一次出发。
行走牛栏江,我们看见了很多美景,感受到独特的人文气息。无论是哲觉沁人心扉的“林海”,还是岔河醉人的水乡迎江;无论是海拉震撼人心的牛栏江“溜索”,还是斗古壮美的峡谷风光;无论是玉龙香甜的仙桃,还是中水厚重的夜郎考古文化……都给我们留下极为深刻印象,让我们无数次按下相机快门。
行走牛栏江,我们收获了许多难忘瞬间。在岔河迎江,我们吃住在高胜利家,农家饭菜格外香甜可口;在海拉花果村老房子组,看着年近八十的老人刘龙朝过溜索后写在脸上的坚毅,让李云侠眼泪夺眶而出;在海拉花果村大石头组,我摔在牛栏江边一块巨石旁,膝盖被磨破一块皮,卷起裤管继续前行;在海拉黑多村岔河组,我们三个队友迎着火辣辣的太阳,用三个多小时跋涉“征服”一座大山;在斗古牛栏江边,我放飞无人机航拍,第一次经历“炸机”,导致机翼受损;在斗古米奇溶洞,我们用四五个小时攀爬绝壁,只为探秘威宁最壮观的神秘洞穴;在中水镇,采访还未结束,马召凤重感冒到镇卫生院打吊针……
而有幸的是,几个月的牛栏江纪行,我们也收获了一些鼓励和肯定。百村纪行首篇报道《干群“百合”幸福“当归”》刊发后,得到了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部长何云江的签批肯定;《美在迎江 醉在迎江》、《牛栏江溜索,即逝的“空中交通”》、《牛栏江畔:山里山外 “一溜”两重天》、《 探秘斗古“米奇溶洞”洞内景观千姿百态》、《传承传统技艺 留住砂陶乡愁》、《穿越威宁西部 遇见“千年中水”》等文章和专题图片,让我们留下了很多有价值的纪实资料。
几个月的牛栏江纪行,我们有苦有乐,但乐盖过苦。深入大山里的村庄、深入壮美牛栏江,如果还有时间和机会,我们期待再次出发,看见不一样的牛栏江!
行走在脱贫攻坚采访路上
记者 岳刚
接过“百村纪行”采访那面“小红旗”时,我内心感到无比的欣慰、激动,同时,也感到肩上的担子不轻。
2017年年底,“百村纪行”大型采访活动圆满画上句号,回想走过的威宁山山水水、村村寨寨,看到老百姓脱贫攻坚、苦干实干的一幕幕动人劳作场面,真是感慨万千,收获满满。
历经一年,我和单位的同事带着采访的“武器”, 采访了羊街镇双河村、西华村、箐脚村、群沟村,大街乡大街村、牛吃水村、嘎基村、金星村、兴隆村,兔街镇高原村、兔街村、杨柳村,牛棚镇响水村、三河村、水源村、手工社区,玉龙镇田坝村、大寨村、新民村,新发乡阿嘎村、海子村、开兴村、花园村、龙滩村、中寨村,金钟镇狮子村,哈喇河镇发沙村,云贵乡云贵村、检角村、五星村,双龙镇大地社区,龙场镇树舍村、尖山村,黑土河镇半坡村、新华村。
有收获的同时,也有艰辛。
7月7日,小暑,天气炎热。金钟镇狮子村。采访种桃大户刘顺华,到果园只有一条羊场小路,一直要往半山腰攀爬。村干部走在最前面,记者一行背着“吃饭的家伙”紧跟其后。
爬到一半路程时,只听见山沟里潺潺的流水声。突然,我看见同事沈光勇站在一棵大树下,双手叉着腰,气喘吁吁,半闭着双眼,豆大的汗珠一颗接着一颗从额头上往下滚,随时有昏阙过去的可能。因为身体不适,只好让他躺在大树下的草坪上稍作休息,我们继续前进。
行走在马摆大河、洛泽河一带,看农村发展变化,了解老百姓生活疾苦,调查他们收入情况,采访历史文化、人文景点……
在云贵乡五星村,采访一位80岁的足球爱好老人李文光。看到老人家感恩中国共产党的真实事迹,我内心顿时百感交集。
空白的墙体上,老人用毛笔写上“毛主席爱人民”“太阳就是毛泽东,照亮全中国”“纪念毛泽东同志”等标语。李老指着自己写在墙壁上的字说,“党对我的关心无微不至,大爱无疆我无以回报,只能用简单的文字来感党恩。”
李文光老人还在新建的住房大门顶端画了一颗红色的五角星,五角星旁边又帖上毛主席画像,下面挂上一块纸板,上面写着“党给住房”,落款日期是“2011.5.23”,又在落款日期旁写道:“感谢党中央给人民的好处,让穷苦人民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
感党恩,已经深深地铭刻在老人内心深处。李文光老人感恩党的事迹,深深感染着我。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作为一名县级新闻媒体的记者,我将会一如继往地拿起手中的镜头,用心记录下威宁发展中的点点滴滴,让那些珍贵的画面永远留在读者心中。
新时代开启新征程。采访路上,我将永不停息。
再见2017,兼致《百村纪行》
记者 陈武帅
2017年的最后一个月,天空比以往更冷一些。
倒是黑颈鹤如约而至,草海更欢腾了些许,然而欢腾是他们的。
而我照例生活在草海湖畔的火龙山,照例在城市的烟火里辗转穿梭。
照例上班,下班,采写我喜欢的新闻和做一些杂七杂八的事情。
这是我半路出家当“草根新闻记者”的第四个年头。
生活有许多改变,也有许多不变,庆幸的是还从事着自己热爱的文字工作。
这一年,聆听了乌江源头石缸洞的汩汩清泉,探访过可渡河畔猛虎洞的险峻。
采访了竹编艺人的艰辛、擀毡艺人的忧伤、打铁匠的没落。
更见证了威宁发出决战贫困的铿锵誓言。
这一年,常常为了一个新闻线索驱车下乡数百里辗转采访,和同事居住在蚊虫缭绕的小旅馆,这也是采访途中的“小插曲”和“幸福事”……
这一年,最快乐的还是采写的一条条新闻稿件刊登出来。
一张张透出泥土味道的图片,从中央媒体到省市级媒体进行“轮番轰炸”,当然也有石沉大海投稿不中的遗憾。
这一年,获得全国少数民族地区报纸通讯类好新闻三等奖,算是意外的收获,也是对半路出家写新闻的一个鼓励。
闲暇时间,也偶尔写写诗歌、散文,偶尔也上上《星星》《散文诗》等文学期刊。 至于新闻摄影图片,也上过《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农民日报》等所谓大报。
然而于我,依然是摄影的门外汉,依旧是新闻路上的“初生牛犊”。
其实,我更愿意享受采访途中的点滴,更感动于新闻故事本身的事实。
因为,新闻永远在路上……
没有脚下的泥土就没有沁人的芬芳
记者 李欢
2016年11月,威宁新闻信息中心策划了“脱贫攻坚同步小康·百村纪行”大型纪实宣传报道活动,历时一年多,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百村纪行”划上了圆满句号,虽未达到预期的效果,但每一篇刊发在报刊上的文章,都记录着我们一线记者的心酸与幸福。
我们是“侦探”。在一次次进村入户的采访前,我们的记者都会提前做足功课,翻阅相关资料,查看大量信息,在海量的信息中寻找“蛛丝马迹”,当发现一个新闻亮点时,会欣喜若狂,一一记录在案。有时候到乡镇,乡镇工作人员也未必知道有这样的新闻素材。
我们是“战士”。无论寒来暑往,还是风霜雨雪,我们的记者总会跨上自己的相机,手握采访本,坚守在我们的阵地。为了一张图片,我们或爬上高坡,或“五体投地”,为了一个新闻素材,我们会翻山越岭,不辞辛劳,用手中的“武器”记录着威宁的故事。
我们是“女汉子”。在深入基层采访中,我们当中的女记者摇身一变成了“女汉子”,决不输给我们这些男同胞,手提撵狗棍,脚踏乡村泞泥的道路,毫无矫揉造作姿态。饿了,有开水泡面就已经很满足;累了,路边草坡上一息;渴了,鞠一捧山泉水。
我们是“夜猫子”。日出而作,日落未归。在“百村纪行”的日子里,我们常常一大早就出门,回来时已经满天星斗,当万家灯火熄灭的时候,我们正伏在案头,奋笔疾书,整理当天的素材。
我们是幸福的人。当我们伏在案头精心把稿件整理出来时,我们伸伸懒腰,感觉前所未有的轻松,当报刊上把我们的文字变成铅字时,我们常常被自己感动,感到前所未有的幸福。
“百村纪行”采访活动一年多以来,300多个日夜,我们记者一直奔波在路上,用双脚丈量着威宁6295平方公里的土地,脚上沾满的泥土,就是讲好威宁故事的最好见证。
换一种思维方式走进别样的村庄
记者 沈光勇
“记者在路上,新闻在现场。”这是一个新闻工作者心路历程的生动描述。现场听、现场看、现场感悟,换一种旁观者的思维和角度去观察新闻事件和采访对象,并通过文字和图片的形式,运用新闻故事把别人的“精神家园”推介出去,字里行间充满了满满的正能量。
“脱贫攻坚同步小康·百村纪行”大型纪实宣传系列报道启动以后,我和我的团队走访了麻乍、黑石头、观风海三个乡镇十余个村,记录了当地群众想发展、盼发展、要发展的美好生活愿景,感受了“三农”话题在农村的真实变化。
在麻乍镇,没有什么更比让自己“登顶一座叫马摆的山,趟过一条叫马摆的河”来得欢畅惬意而又感受良多,一阵山风、一丝寒意、一泓秋水、一树枯柳便能催发一篇散文式见闻游记,当然还有掠过眼底的瞬间风景定格在快门声中。
与马摆河如约而遇,浪涛的潺潺轻语诉说着一条河的前世今生。走进马摆河,她的温柔与敦厚,她的野性和彪悍,即让人感触水清月华之美,又让人感悟命运灾难之多舛。正是这些刻骨铭心的喜乐与伤悲,彰显了这条母亲河的厚重与亘古。
邂逅一个叫梨园的村庄,村落小而秀气,有“枯藤老树昏鸦”,更有“小桥流水人家”。小小的村落映入眼帘,秋色的山峦、收获的田土、无叶的垂柳、清澈的河水,写尽“江南晚秋”水墨画意境,令人沉醉。
走过这个叫“杜鹃花盛开的地方”,便见了嘎利坪子上回族人家的梦想栖息家园,更见了双包塘“一村一品”火辣辣的红辣椒,还有那一对“马车拉来的教师夫妻”。
走进黑石头镇,在老槐树下聆听黑石中学风雨阳光雨润芬芳育桃李,更走进了糖心苹果出深山的真实故事,记下了“九棵苹果树三万块钱”的传奇。
哦,狐狸山,造访狐狸山的时候,便见了王石匠和他的石房子。老石匠王明贵穷尽一生的时间,为自己也为儿孙修了一座名符其实的石房子,风格迥异,功能齐全。从一块石头的沉默,读出大山的心思,父爱正如这石头一样沉寂。
“翻过一座山,便见一片海。山叫沙子坡,海叫观风海。”走进观风海镇箐口村,这是“脱贫攻坚同步小康·百村纪行”大型纪实宣传系列报道的最后一站。
走进曾经为“得胜坡县城”的自然村寨,土地平整,房舍俨然,交通便利,群众乐美,眼前一幅幅游者适、耕者忙、玩者乐图景,这是该村“夯实党建、决战贫困”的结果。
换一种思维方式,打量不一样的村庄,思绪去了远方,笔触回了当下,剩下的只有那些苍白的文字了,又怎能把当时的见闻一一记下并撰写好,记者的路注定就是这样的奔忙,只有方向,没有退路。

记者(左一)在黑石头镇四营村采访

记者在秀水镇龙山种养殖专业合作社采访

记者在牛棚镇新山村苹果基地采访拍摄

记者在海拉镇新村村采访拍摄

记者(右一)在板底乡安坪社区采访,与村民交谈。

记者(左一)在秀水镇新田村辣椒基地采访

记者(右二)在东风镇梯田村采访

记者(左一)在黑石头镇田营村采访

采访中,记者使用无人机航拍。
采访路上的苦与乐
记者 李玉荣
2017年11月8日记者节那天,我正在黑石头镇采访。路上,《乌蒙新报》编辑宋琴发来短信,说今天是记者节,可否写一写你最想说的话。
我不假思索就写了一大段。我说,2012年,我离开奋斗了17年的教育工作岗位,来到了威宁报社(现威宁新闻信息中心)开启了所谓的记者生涯。6年来,风里来雨里去是常态,早出晚归是常态,周末假日加班加点是常态,夜半三更加班也是常态……
一个字:苦。但苦并快乐着,特别是辛辛苦苦采写的稿件,被各级媒体采用时,心里乐开了花。但愿我的付出,能为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助微绵之力。愿今后的努力,能采写出新闻精品,不愧记者二字。
这是我做新闻记者以来的心声。也可以说是我采访报道“脱贫攻坚·百村纪行”的心声。
2017年,我和几位同事先后奔赴到盐仓、二塘、金斗等镇采访报道“脱贫攻坚·百村纪行”。一路走来,无论是乌江源头的盐仓镇,还是梅花山麓的二塘镇;无论是有林海哲觉美誉的威宁南大门,还是波涛汹涌的可渡河畔的金斗金钟,一幅幅广大干群投身到火热的脱贫攻坚战斗中,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路颠簸一路辛苦,一路辛苦一路欢喜。翻山越岭也罢,穿村过河也好。虽然有时吃中午饭时已经两三点了,虽然有时赶回来时已经是深夜十一二点了。
在盐仓,乌江源头第一村——营洞村村民打工回来搞林下养鸡致富的故事令我们深刻难忘;在二塘,在土法炼锌炉遗迹上创建果园的老百姓,绘就了生态美百姓富的新画卷;在梅花山麓的艾家坪村,在专业合作社的带领下,广大农民种植中药材致富的故事,深深地打动了我们;在可渡河畔,金斗镇的产业明星村——黑坭村,种植养殖齐并进,一个小小的村庄,一个个农民致富的故事令我们久久不忘;在龙街的一个村庄,广大村民为了早日修通通组致富路,主动出让土地等故事,至今还在记忆深处;在哲觉,广大村民不等靠要,主动脱贫致富的故事,至今还在耳畔回响……
当新闻记者,一个字,苦。但苦并快乐着。
刚来威宁新闻信息中心不到一个月,我就跟着老同志到黑土河镇采访。第一次作为记者采访、第一次下乡参加百村纪行、第一次见到有别于黔东风情的乌蒙风光,蜿蜒的道路、连绵的群山、向上生长的树、树梢上的鸟巢……一切的一切,于我而言都那么的新鲜,令我欢欣鼓舞。还记得一位老人对我说过:“年轻人就是要自找苦吃”。刚踏入媒体行业,我想趁年轻时吃尽这尘世间的苦头,有一天苦尽甘来,做一个幸福的记录者。
自找苦吃
实习记者 唐爱梅
刚来威宁新闻信息中心不到一个月,我就跟着老同志到黑土河镇采访。第一次作为记者采访、第一次下乡参加百村纪行、第一次见到有别于黔东风情的乌蒙风光,蜿蜒的道路、连绵的群山、向上生长的树、树梢上的鸟巢……一切的一切,于我而言都那么的新鲜,令我欢欣鼓舞。还记得一位老人对我说过:“年轻人就是要自找苦吃”。刚踏入媒体行业,我想趁年轻时吃尽这尘世间的苦头,有一天苦尽甘来,做一个幸福的记录者。

记者(左一)在黑石头镇四营村采访

记者在秀水镇龙山种养殖专业合作社采访

记者在牛棚镇新山村苹果基地采访拍摄

记者在海拉镇新村村采访拍摄

记者(右一)在板底乡安坪社区采访,与村民交谈。

记者(左一)在秀水镇新田村辣椒基地采访

记者(右二)在东风镇梯田村采访

记者(左一)在黑石头镇田营村采访

采访中,记者使用无人机航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