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在基层 走进走出的都是人民群众
作者:马关响 时间:2018-01-10 阅读:644
备战许久的国考终于在紧张的考试后结束了,对于还在是大四的小虎同学来说,好像经历了一场大战,但是他还在继续备考下一个目标“基层选调生”。在大学期间,小虎同学几乎没有太多的时间去做采访工作,唯独利用每年的假期拍拍照片,写写新闻稿什么的。在报社实习期间,他多次深入乡村采访,了解基层。所以他不畏基层的艰苦,一门心思想踏入这个为人民服务的队伍中来。
基层工作者,特别是乡村两级,到县里,称呼县里面工作者为股长,到市里称呼科长,到省里相应称呼处长,然而,身在基层,干在基层,和老百姓互相称呼老张、小赵……除了面向上级部门和领导,除了业务工作,他们最多的工作就是和老百姓在一起,和群众交流乡村工作,向群众学习,听取群众反映。身为百姓的父母官,必须真正做到了“从人民群众中来,走到人民群众中去”。
基层父母官,有苦难言,硬着头皮干,没有讨价还价余地,五加二、白加黑,走村串户、翻山越岭等,总之是身在基层,做百姓贴心人,为基层谋发展,倾听百姓心声,用心为百姓服务。
脱贫攻坚路上,累了就坐在山间的田埂上喝上一口农家水,倦了就找个乡亲家院坝休息一会儿。但是没有任何怨言,在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下,坚守在脱贫攻坚一线战场,精准核对信息,精准施予对策,精准反馈信息,主动融入群众队伍,向群众讲习扶贫政策。年年岁岁,涌现出了一批批先进基层党员干部,在他们的画册里面,可以看到“四在农家”的缩影,日日夜夜,酸甜苦辣,欢声笑语。
春天,他们整编队伍,带着各级党委和政府的政策,挨家挨户,及时来到农户家中,问要求、理思路、上对策;夏天,走在葱葱郁郁的乡间小路上,欣赏着长势喜人的洋芋、烟草、玉米。山坡上,牛羊成群,一到傍晚,他们整理完善笔记,回到乡镇食堂吃完便餐,就马上开始准备着轮流开展的乡村讲习班,课堂上,讲的今天,议的是明天,明天乡村的发展,就这样,充实地生活、工作和学习;秋天,收获的季节,更是直接到田地里走访群众,午饭,便是“柴火烧洋芋”“现挖大萝卜”,和百姓干在一起,吃在一起。有时候下队,忘记吃早餐,回来时,已是深夜,拖着疲惫的身体,一觉到天亮;冬季,冒着严寒,别人吹着空调,烤着烤火炉,他们还在坚守在村活动室,等待前来交合医费的群众,在田间地角,为群众讲解政策和发展技术。晚饭过后,他们还在群众家里拉家常,为群众带去党的十九大精神。
基层,是饱含热情的农村热土地,用所有的热量让这群队伍学会了宽容与体谅,像倾听亲人诉苦一样感受着百姓的困苦,像战友一样对待自己的同事,不忙的时候,吃过晚饭,大家不约而同集中在乡村小路上跑步,在宿舍谈心,到篮球场打个男女混合篮球赛。遇到事情互相商量,遇到困难互相帮忙,人人争当模范兵。与人民群众在一起,忘记了“鸡毛蒜皮”,丢掉了推诿扯皮,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坚持到底、无怨无悔,他们向百姓学,为百姓做,学做结合。
基层工作者,他们也经常走出村镇,到县、市、省学习和汇报工作,为的是争取项目到地方发展经济,为的是学习其他地方更好的技术或经验,再结合本地实际,带动群众致富。在外学习时,想着“家”,想着“爹娘”,的确,到外面做业务或学习,他们会适时想着家乡业务工作,学到好的,回去及时分享,看见外面谁家发展较好的情况或思路不错时,想到与家乡某困难户家庭情况类似,回去后,急急忙忙赶到自己帮扶的困难户家中亲切交谈,就如和自己的父母谈家事、议发展一样,时时为百姓解答难题和解决困难。
2015年,2016年,有的困难户脱贫了,他们很是高兴,为自己辛勤劳动的成果而高兴,为百姓过上美好的生活而高兴,曾经辛酸的泪水,一洒而空,扔向那片贫瘠的土壤。2017年,还在为准备脱贫的对象忙碌着,2020年,是国家的目标,是全国人民的全面同步小康的目标,也是他们作为基层工作者的最终目标。
各级党和政府一直关心着这一群体,各种倾斜,各项保障,使得他们感受了党和国家的温暖,工作时更加有信心,生活上更是有希望,学习上更加有动力,助推着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致青春、致基层,和百姓一起幸福,他们,在路上,源源不断地还在注入新力量。
基层是社会治理的细胞,是所有政策的末梢,百姓可切实感受党和政府的温度。“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耻禄之不伙,而耻智之不博。”这是广大党员干部应有的初心与情怀。身在基层,要做好百姓贴心人;身在基层,不可忘了初心,走进走出的都是人民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