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18-01-11

旅游撑起致富梦

作者:陈武帅 时间:2018-01-11 阅读:242


旅游撑起致富梦
——威宁开启全域旅游助农增收侧记
记者 陈武帅  
 
 

小海镇种植的观光万寿菊

 

  近年来,威宁大力实施“旅游兴县”战略,着力打造“清凉草海·养生福地,百鸟之都·阳光威宁”的旅游品牌,以“一核五线五区”旅游产业发展定位,形成“文化旅游、生态旅游、农旅一体”等全域旅游发展新模式。
  资料显示,刚刚过去的2017年,威宁旅游经济总量持续增长,接待游客达880万人次,同比增长38%以上,实现旅游综合收入近87亿元,产业贡献率居第三产业首位,全域旅游撑起群众致富梦想,旅游产业已成为威宁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文化旅游:感受民族文化的那一抹惊艳
 
  “从遥远的东北松花江,到山高路远的西南深山。沿着祖先迁徙的脚步,披荆斩棘一路走来。点亮心中的火把,一路风雨一路歌......”这是龙街镇大寨社区苗族同胞唱跳舞曲《苗族迁徙舞》的歌词大意。
  走进龙街镇大寨社区文化小广场,每天清晨,能歌善舞的苗族妇女聚集在小广场,身着传统苗族服饰翩跹起舞,好不热闹。
  据悉,龙街镇大寨社区是一个典型的苗族聚居村落,民族文化保存较好,这个2700余人的村庄,少数民族就有2400余人,苗族同胞占1920余人,占少数民族人口的79.6%,芦笙舞、羊角酒、唱山歌、穿花衣是村里最靓丽的风景。
  53岁的苏玉珍不仅擅长苗族歌舞表演,也是传统苗族服饰制作的行家里手。据苏玉珍介绍,她十来岁就跟在母亲身后学习制作苗族服饰,纺线、织布、刺绣每一样技艺都堪称精湛。
  “我们祖先在上千年的大迁徙中,聪明的苗族人民把文化绣在民族服装上。这花纹是角草根,苗族先民曾经依靠吃角草根渡过难关;这胸前的花纹是田地,寓意我们不要忘记大地的恩惠;头上的纹饰是粮食,是我们民族赖以生存的根本。”说起民族服饰上花纹的寓意,苏玉珍侃侃而谈。
  如今,苗族文化保存完好的大寨社区开始发展文化旅游业,让民族文化成为群众致富的软实力。苏玉珍制作的苗族服饰也深受前来观光旅游的游客青睐,许多游客会购买苗族花衣裳作为留念。
  “每年专门卖民族服饰,都有几万元的收入,下一步我将组织社区妇女统一制作苗族服饰,让穿在身上的苗族文化变成致富的产业。”苏玉珍说。

生态旅游:醉心如画田园的那一道美景
 
  小寒时节,走进板底乡板底社区,一排排靓丽的彝族风情民居映入眼帘,古朴抢眼的古彝寨风情迎面而来。
  据悉,板底乡古彝寨风情民居规划建设为4A级旅游景区建设项目,是提升板底旅游品牌,聚旅游、民生于一体的建设项目。该项目按照威宁“一核五区五线”的总体部署,将投资4.5亿元作风貌整治、道路建设和游客接待中心、彝族主题酒店、彝族博物馆等旅游配套设施建设。
  “这些年我依托板底旅游业发展得风生水起,开了一家农家乐,外地游客不但能欣赏到板底独特的民族文化,还能尝尝彝家丰盛的美食,生意一直很不错。”板底社区村民曹大姐乐呵呵地说。
  如今,威宁以百万亩马铃薯花海、五万亩万寿菊、千亩相思草、草海水生蔬菜、板底近万亩荞花、泰丰农业观光园为依托,把农业观光产业园纳入全县旅游规划的重要内容进行统筹,打造了集休闲观光、旅游度假、采风摄影农业观光旅游于一体的休闲度假旅游和鲜花养生度假旅游。
  威宁还依托系列农特产品和传统美食以及民族服饰、民族工艺品的设计、包装和加工,丰富威宁旅游产品,促进工业与旅游融合发展。结合特色采摘农业、农家乐集群、水产养殖等开发农家乐特色产品,推进旅游和生态农业的深度融合。
  近年来威宁将全域旅游与精准扶贫深度融合,把84个深度贫困村和60个旅游基础较好的村纳入贵州旅游精准扶贫云系统,把24个村纳入全省1000个重点旅游扶贫村寨,建立了县、乡、村184人的旅游扶贫信息员网络;通过实施旅游精准扶贫,可带动2900余名贫困人口通过旅游实现脱贫。

农旅一体:回味赏花摘果中那一抹乡愁
 
  “打工收入不上万,不如回家种梨树。金黄梨子枝上挂,轻松赚个几万元。”这首顺口溜讲述了哈喇河镇农旅一体化发展让种植户增收致富的故事。
  每逢盛夏,在哈喇河梨园,树上是黄橙橙的大黄梨,树下是红彤彤的长辣椒。梨园里,一波波游客一边采摘大黄梨,一边体验观光农业的魅力。 
  哈喇河镇打破区域和村界,形成一个大的产业带,改造种植后的2万亩大黄梨,亩产可达800公斤,果品总产量达1600万公斤。该种植基地一直致力于“科学化种植、绿色化梨膏加工、品牌化梨品营销”的目标,在打造生态种植园区的同时,探索出了一条“农旅一体”的发展之路。
  关于农旅一体,哈喇河梨园负责人马关华饶有兴致地说:“你把大黄梨拿到市场上卖,保质期还是个问题。但你让游客来采摘,不仅卖个好价钱,还能让游客体验丰收的乐趣。”
  “目前,哈喇河镇小米水库正在建设中,一条贯穿马店村黄梨核心示范园的哈喇河观光旅游线路初具雏形,我们要抓住机遇大力发展大黄梨种植,形成种植、加工、销售和观光农业为一体的农业产业观光旅游区,让更多游客来哈喇河体验采摘游等旅游项目,让大黄梨之乡的品牌享誉山外,让大黄梨真正成为群众种植的致富果。”马关华满怀信心地说。
  哈喇河农旅一体化发展是威宁旅游发展的精彩缩影。
  目前,威宁正为打造农旅一体化发展夯实基础,2017年新增商务宾馆30家,床位1500余个;新设立旅行社2家,生态旅游服务中心1家,新培育了乡村旅游点1个、农业观光园1个;将587家涉旅企业纳入全省旅游行业统计监测系统进行培育和指导,农旅一体化发展基础设施逐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