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村里“溜”进了城
作者:马召凤 时间:2018-01-12 阅读:376
从村里“溜”进了城
——牛栏江畔的移民搬迁故事
记者 马召凤

旧房拆除现场

旧房拆除现场
海拉镇花果村大石头组是威宁为数不多依然采用“空中交通”的地方,当地21户人家的各种生活用度全部要通过一根光溜溜的“溜索”来回运输,完成对这个小村子的全部生活需要。因此这根“溜索”不仅是当地村民的交通工具,更是21户人家的“生命运输线”。
“在这溜索上来回了几代人,我们怕也要溜上一辈子。”29岁的年轻村干部刘述参总是感慨上天的不公平、地域条件的不公平。
2017年,这个21户人家的小村落开始了整体搬迁。刘述参这才开始改口说,新时代的政策光顾了大山里贫穷的人们。移民搬迁,不仅意味着离开故土,也意味着以后数代人将不再通过这条随时有生命危险的“溜索”来完成各种出行。刘述参说,这感觉怕是和姑娘们出嫁一样的,舍不得故土却对新的生活充满期待。
搬迁的日子定在了2017年6月16日,天气晴朗,刘述参在那根“溜索”上来来回回了无数次,第一次拿出来一捆被子,第二次拿出来一袋衣服,第三次带出来一台电视机……。
如此循环往复了好多次,终于将老房子里能用的东西搬得空空荡荡。熟练地通过“溜索”把东西运送到河对岸之后,一辆大卡车已经等在路边。这是刘述参、刘述言、刘述军和伍仕能4家搬迁户花了1600块钱包下来的运输车辆,一辆车子运输了4家人从旧家到新家的全部家当。
搬家的前几天,刘述参把自己家里的一头小奶牛也拉到集市上卖了。随着车子轰隆隆的发动,这个村子将成为刘述参一家长久阔别的故土。坐在车上,他捏着新家那60平米的钥匙,扭着身子往渐渐模糊的旧家看。这里有太多自己的故事,有太多生活的轨迹,新家是不是比这里住着更加舒心?在刘述参心里,这个答案是不确定的,县城,以前自己很少去,印象里,那里除了拥挤的车子和馆子街丰足的货物之外并没有太多印象。而如今,却要在那里生活下去。
4个小时之后,装满4家人生活用品的车子停在了移民搬迁点,县城阳光馨区宽敞的路边,几家人开始依次搬运东西。不过几分钟就全部堆卸在路边。
几天后,移民搬迁指挥中心开始有人上门登记就业情况。刘述参因为还担任着村干部工作,他的妻子王秋萍先做了就业登记。
王秋萍有了进城后的第一份工作。每月平均3000元工资,这让初进城的一家人有了安全感,刘述参4岁的孩子顺利进了群英幼儿园,和其他移民搬迁户的孩子一道开始享受着有滑梯和跷跷板的童年。
一同找到工作的还有刘述军的媳妇沈君分。和刘秋萍一个车间,作为分拣包装的工人,她们每天想的就是自己的手脚能再麻利点儿,这样工资更高。刘述军在五里岗工地上打工,和家里一样干的是体力活,但是这里的工钱来的更快些,多数时候都有工可做,每天120元。有时候厂里放假了,沈君分和刘秋萍也约着一起到威宁各个大街小巷闲逛,和以往不同的是,他们更多想的不是买什么东西,而是熟悉这个以前除了看病之外很少来的城市。
在海拉镇的移民搬迁户眼中,刘艳琴一家无疑是大家都羡慕的对象。夫妻俩来到五里岗之后,先后换了几个工作,最后终于在移民搬迁小区楼下开起了小吃摊。刘艳琴的小吃摊一个月收入6000元,丈夫袁道背在工地上开挖掘机,每月4500元,他们夫妻算是海拉镇的移民搬迁户当中最先扎根下来的。
妻子的工作安顿下来之后,刘述参开始两边跑,作为村干部,他还要回到花果村工作。老家旧房子拆除的时候,刘述参亲自站到了房梁上,掀下了房顶上的砖瓦木料。不仅刘述参,很多村民在拆房子的时候都又特地回去了一趟,算是一种告别。
到2020年,威宁范围内将有11965个家庭都会面临着这样的告别,从老房子到新房子,从村到城,辞别旧生活迎来新生活。
老房子拆除之后,大石头组将全部种上树,老房子的印记会逐渐被生长起来的绿色掩盖,而对这里的留恋,也渐渐被新生活里的柴米油盐淡化。
在刘述参的新家里,夫妻两人因为工作熟练增加了工钱而开心,也因为孩子在幼儿园得了小红花而欣喜,新生活的点滴挤占了旧生活的位置。
“现在,邻居们都相互串门了,看得出,大家都适应得很好。”作为村干部,刘述参随时要将搬迁户的生活情况反馈到村里、镇里。
威宁移民搬迁从2016年至2020年,全县计划搬迁11965户51850人,选择县城五里岗园区安置的5594户24627人,选择乡镇集镇安置的2066户8574人,选择乡镇中心村安置的2212户9290人,选择投亲靠友安置的20户64人,自行购买安置房安置的48户247人,选择靠公路沿线安置的1458户6316人。其中,海拉镇搬迁1079户4494人,在全县移民搬迁人口中,海拉镇的移民搬迁人数众多、涉及面广,这无疑让这里的搬迁具有更多典型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