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大房子 只要大学生”
作者:岳刚 马丽克 时间:2018-01-12 阅读:298
“不要大房子 只要大学生”
——羊街镇小河边村“扎堆”培养大学生
记者 岳刚 通讯员 马丽克
羊街镇小河边村,一条小河穿村而过,400余户村民在小河两旁依山而居。
小河边村辖小洼洼组、张家院组和河头上组三个村民组,全村只有2100多村民。这里土地肥沃,水源充足,村民主要靠种烤烟、蔬菜、核桃等经济作物生活。
记者看到,小河边村没有多少漂亮的大房子,该村老百姓特别重视教育,不比吃不比穿,就比谁家培养出多少大学生。
据了解,在该村河头上组2015年考取大学的只有8人;2016年一下就翻了四倍,考上大学的就达35人;2017年高达40人。
“知识改变命运,教育成就未来,只有通过培养娃娃读上大学,自身才会富起来,家庭才会富起来,村里才会富起来。”村民程军明道出了小河边村的教育经验。
老李家的艰难求学路
小河边村重视教育不是近年来才有的,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就早有先例。
今年70岁的李学明和老伴回忆起以前培养孩子读书的经历,只有用“艰难”两个字可以形容。
老李夫妇共有三个儿子和三个女儿,其中排行老二的李小冲从小酷爱读书。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农村很多老百姓都还过着凄风苦雨的生活,人们一心想着怎么样填饱肚子。老李家也是勒紧裤腰带过日子,对于孩子上学这种事,根本顾不上去考虑。
但是,当李学明看到李小冲每天光着脚丫跟着别家孩子跑到村里的学校,如饥似渴地站在窗外听老师上课,他的心里就好辛酸。
“当时条件太老火了,一家人吃饭都成问题,哪里有多余的钱来给娃娃读书。可是,看到老二(指李小冲)想读书那个样子,我就去挖煤碳,多挣点工分,让他好好坐在学校里读书……”李学明老人回忆起那时的情景,表情显得十分难过。
“最老火的是上高中上大学的日子。”老李接着回忆,“为了挣钱给他读书,我就到镇上的练锌厂上去干苦力活,那种体力活非常累人,一天才挣20多块钱。”
李小冲放假回家,就马不停蹄跑到父亲做工的厂上,一是想看看父亲干的什么活,二来也可以和父亲一起早点干完回家。当他看到父亲干活的那一幕,几乎快瘫在地上了。
年迈的父亲满身污泥,光着膀子,卷起高高的裤管,抱起一坨一百来斤重的黏泥,用尽全身力气把它举在肩上,一瘸一晃地扛到目的地。
父子俩相拥而泣。一边是生活的艰辛,一边是漫长的求学之路。
“老伴在外做苦工,我就在家种蔬菜背到街上卖,一起凑钱给孩子们读书,专门种菜就种了20年。”李小冲的母亲补充说。
从此以后,李小冲在求学的路上,从未怠慢一分钟。
再穷不能穷孩子。李小冲的努力,父母的艰辛,终于苦尽甘来。
李小冲大学毕业以后,经过奋力拼搏,在省城贵阳办起了一家设计院。妹妹李宇宇也在父母和李小冲的支持下,读完大学后,就职于省医。
一路走来,李小冲一家的求学路上,全是汗水和泪水。
“只有读书才是出路,只有读书才能改变我们原来贫穷落后的样子。现在我们吃穿不愁,还要让儿女们教育好他们的孩子,好好读书才能改变命运。”李学明老伴最后深有体会地说。
扎堆培养大学生
在小河边村,一家三四个大学生的家庭比比皆是。
村民杜德军有四个孩子,个个读书成绩都很优秀,其中有三个正在读大学,小儿子正在威宁思源中学读初三。说起给孩子读书的经费,杜德军花了好几分钟才算出来。
“老大2015年考上南京师范大学,老二2016年考上贵州师范大学,老三去年又考上锦州医科大学,加上还在读初中这个小儿子,一年专门数出去的‘教育经费’就需近10万元。四个娃娃从小学读到大学,每人将花掉15万元左右,全部读完就需要60多万元啊。”
不难看出,杜德军夫妇教育负担“偏重”了。据了解,杜德军家主要靠在家经商帮助孩子完成学业,孩子们也很争气,几兄妹都利用假期在培训机构打零工,为父母减负。
贫困户李仁学家也是四个孩子,如今两个上大学,两个念高中。李仁学平时在外打工挣钱,妻子在家一边照顾孩子老人,一边在附近打零工,日子过得很清苦。
“等娃娃毕业就好了。”李仁学希冀地说。
有了大学生 就有大房子
“有了大房子,不一定有大学生,但有了大学生,就会有大房子。”同样有两个在读大学生和一个高中生的村民陈文说。
“教育扶贫是改变贫困地区学生和家庭命运的重要途径和方式,不仅关系一个人一生的成长与发展,也会影响一个家庭。贫困家庭如果能培养一名高中生或大学生,这个家庭脱贫就有希望。”小河边村党支部书记秦本银说道。
我们深信,小河边村一个又一个的大学生,正在蕴藏着巨大的潜力,他们正在影响着家乡翻天覆地的发展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