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18-01-12

向“老本行”要“新生机”

作者:李云侠 何欢 马召凤 唐爱梅 时间:2018-01-12 阅读:300


 向“老本行”要“新生机”
——海拉传统产业中药材党参的发展新路
记者 李云侠 何欢 马召凤 实习记者 唐爱梅








晒党参




挖党参




装党参




晒党参





种党参




晾党参





铺党参




装党参,销电商。




晒党参

  说起海拉镇,怎么都绕不开“地处偏远,植被稀疏,气候恶劣,山高崖陡,沟壑纵横”这样的词,如果要再精简务实地概括,只能是“穷”。
  全省100个极贫乡镇之一,全镇18个行政村(社区)有14个贫困村。在决战贫困·同步小康的集结号下,这样的“不毛之地”,干什么赚钱?拿什么脱贫?
  所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海拉镇“人穷志不短”,定目标、理思路、找出路、谋发展,聚全镇之力打响了自己的脱贫攻坚战。
  2017年,海拉镇海昌社区脱贫出列,群众过上好日子,喜上眉梢的同时不忘夸赞“能人引路,政策给力”的新时代好机遇。而带领他们脱贫的正是“老本行”——党参种植。“老本行”怎么就能发力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呢?本报记者进行了深入探访。

能人引路:“老本行”发掘“新生机”

  2011年,“威宁党参”经国家质检总局批准,成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即使这样,海拉延续数十年的传统产业党参仍然难以发展壮大,缺乏发展生机。
  “用有限的土地,创造无限的财富。”这是海拉镇元丰村村民管仕七的一句话。也正是这句话,让他带领海拉镇群众发掘出了“老本行”的“新生机”。
  2012年,管仕七“以身试法”带领群众扩大党参种植面积,又用“试吃”“试卖”的方法让海拉黄党参在广州市场占领了一席之地;2013年,搞起初加工;2014年成立管仕特色中药种植专业合作社,发展社员70余户;2015年,注册“管仕特色中药”“海拉黄党参”商标、注册成立了管氏特色中药种植有限公司,注册资金500万元;2016年,公司旗下合作社社员发展到1530户,建立种植基地2000亩,带动社员和周边百姓种植12000余亩,并与云南省会泽县、四川省昭觉县等地合作社开展了合作种植项目。同年4月海拉黄党参进驻贵农网威宁馆,5月初便一举夺得线上销售冠军。同年7月10日,在北京召开的中国品牌日设立日期网络预选活动新闻发布会上,一带一路(中国)品牌战略发展工程管委会授予管氏特色中药种植有限公司“中国中药材行业自主民族品牌”的称号;2017年,海拉黄党参获得了“中国质量万里行,3·15重点推广品牌”,公司旗下合作社发展到七家……他本人被评为2016年度全国优秀创业企业家。
  历数管仕七的创业路,也正是海拉镇群众,尤其是海昌社区群众的脱贫致富之路。
  在管仕七的带领下,海昌社区群众种植管理党参的经验越来越丰富,从最初的亩产值两三千元一路飙高到亩产值最高达10000余元。
  今年1月4日,记者在海昌社区姬家梁子的党参基地里遇到了正在采挖党参的海昌社区居民邹明彦夫妇。
  邹明彦告诉记者:“种党参在海拉是老传统了,大约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一直种到现在。但老百姓真正获得效益是从2011年才开始的。”
  正是在引路人的带领下,使传统的党参种植和管理规模化、科学化、品牌化,才真正让海拉这一方“瘦土”养活了一方人。
  海昌社区居委会主任邹元六介绍:“海昌社区今年种植党参1683.68亩,涉及农户300户,种植面积达到了平均每户5亩以上,平均亩产值达8000元左右。”这意味着党参种植户均收入4万元不成问题。
  曾经的“死资源”变成了如今的“活资本”,离不开海拉镇干群齐心的多方发力,是他们用汗水闯出了这一条可持续的发展之路。

政策给力:产业发展再添新动力

  正如海拉镇农业服务中心负责人说的那样:“要打造新的产业链,离不开政策的支持和投入。只有政府发力、政策给力,发展后劲才足。”
  走进海昌社区陈定怀家,满院子都晒满了党参。
  陈定怀告诉记者,今年他家种了8亩多党参,已经全部采收完毕,准备晒干以后进行初加工再出售。他说:“现在政策好,行情也还可以,才敢种这么多。”
  海昌社区党参种植大户邹八斤家今年更是扩大规模种了50亩。
  正在地里采挖党参邹八斤说:“就算今年年成不好,党参产量不如往年,但是依然比种包谷洋芋划算几倍。”
  记者从海拉镇人民政府了解到,为了鼓励群众发展党参种植,使之规模化、产业化,助推全镇脱贫攻坚,海拉镇在扶贫资金的支持下,于2017年3月出台了党参种植奖补政策。
  补助标准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每亩补助400元,非贫困户每亩补助200元。连片党参种植区5亩以上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其中5亩按每亩补助400元,超过5亩的面积按每亩补助200元);非建档立卡贫困户(其中5亩按每亩补助200元,超过5亩的面积按每亩补助100元);5亩以下的按原统计亩级补助,补助标准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每亩补助400元;非建档立卡贫困户每亩补助200元。 
  2017年,海拉镇共种植党参13770亩,其中6000亩每亩以奖代补760元,投入扶贫资金456万元,覆盖1621户贫困户8106人。
  党参种植户邹云东告诉记者:“种党参本来就划算,政府政策还这么好,再不发展起来都不好意思了。”

“互联网+”:海拉党参有了新销路

  没有传承,创新就失去根基;没有创新,传承就失去价值。新时代下,传统农业如何与时代接轨并发展壮大,成为普遍商户和农民需要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1月5日,正是海拉镇赶集天。上午9点不到,陆续有农户或背、或驮、或用农用车拉着自家种的党参来到集市销售,早早等着的商贩立刻赶到跟前讨价。临近中午,党参交易已经塞满整个集市。新鲜的党参这里一车,那里一篓,出售的药农,收购的商贩挤挤挨挨,好不热闹。
  一位说着一口普通话,正在收购的大姐引起了我们的注意。
  原来大姐来自甘肃省,叫刘丽君,今年已经是她到海拉镇收购党参的第5个年头。她告诉记者,每年海拉党参上市的季节正是甘肃党参的淡季,她正好利用这个时间差来做生意。
  每年她都要在海拉镇住上两个月左右,在这里租用场地并收购。两个月的时间,要从海拉收购党参至少40吨左右,精加工后全部销往国外。
  “现在海拉镇的党参名气也大,品牌打出来了,销路很好,老百姓种植的热情年年高涨,每年收购量都在增加。”刘丽君说,像她这样每年都进驻海拉收购党参的外地客商有20多家。
  海拉党参种植规模越来越大,市场越来越好,作为党参种植带头人的管仕七最近又坐不住了,琢磨起新出路。这不,他又先行先试,大胆创新,让党参也“触网升级”,搭上“互联网+”的新路径。
  管仕七介绍,去年,他已经在京东、贵农网等网站销售端进驻,今年还将继续扩大网商覆盖面。同时,还采用“互联网+实体店”的方法,节省运输成本,激活资金链。目前,已经与广州、南京、云南等大中城市6家实体店达成供货协议,形成线上线下一体销售的运作模式……这一系列举措,为海拉党参的纵深发展探索出了一条新路,也为群众脱贫致富打开了新的大门。
  在管仕七的党参仓库,记者看到大批包装好的党参成品正在“整装待发”。管仕七介绍:“这都是客户定下的订单,装好之后就要让物流运输出去了,按照去年的行情,今年线上销售额预计将达到250万左右。”
  海拉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唐民华介绍,“互联网+”模式是海拉镇党参发展必将经历的过程。目前,海拉镇正延续着党组织引领发动、市场主体带动、群众参与行动,全镇上下一个节奏 “齐步走”的姿势阔步向前,决战脱贫攻坚。


延伸阅读:
  党参,桔梗科党参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有乳汁。党参为中国常用的传统补益药,有增强免疫力、扩张血管、降压、改善微循环、增强造血功能等作用,此外对化疗放疗引起的白细胞下降有提升作用。
  党参在我国的产地主要在西藏东南部、四川西部、云南西北部、贵州西部、甘肃东部、陕西南部等地区,生于海拔1560-3100米的山地林边及灌丛中,具有知名度的有“甘肃党参”和“威宁党参”等。
  威宁已有百年的党参种植历史,追溯威宁党参的历史渊源,《贵阳府志》这样记载:“黔中党参,威宁最佳。海拉镇是威宁党参的主产地,独特的地理位置、土质、气候适宜党参生长,种植的优质党参根条长、毛根少、皮紧密、体坚实、有香气、甜味浓,被誉为“高原党参之王”,成为出口国外免检产品。
  2011年,“威宁党参”经国家质检总局批准,成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威宁党参种植面积超过7万亩。近年来,威宁县通过大力发展电商助力党参等特色农产品“出山”,带动农民增收脱贫。
 
(本版图片均拍摄于海拉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