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医疗扶贫 力拔返贫“穷根”
作者:卯龙艳 时间:2018-01-17 阅读:239
精准医疗扶贫 力拔返贫“穷根”
——威宁推进医疗健康精准扶贫助力脱贫攻坚综述
记者 卯龙艳

医疗健康精准扶贫在行动
“勤劳辛苦好几年,一病回到解放前”“救护车一响,一年活白干”......曾几何时,这些耳熟能详的话语形象地描述了无数普通家庭在面对大病重病突袭时的无奈。
一直以来,“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都是脱贫攻坚战中的“拦路虎”,更成为无数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路上的绊脚石”。
自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威宁高度重视医疗健康精准扶贫工作,县卫计局积极开展卫生计生扶贫行动,多措并举全面落实四重医疗保障制度,重大传染病和地方病得到有效控制,基本公共卫生指标达到全省平均水平,建档立卡农村贫困人口100%参保,建档立卡农村贫困人口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率100%,切实减轻贫困人口治疗疾病的经济负担,城乡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和人民健康水平差距进一步缩小,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助推贫困人口恢复劳动力、脱贫增收,摆脱长期贫困。
落实四重保障 破解群众看病难题
为破解贫困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难题,威宁切实全面落实四重医疗保障制度:推进基本医保落到实处、推进大病医保落到实处、推进医疗救助落到实处、推进医疗扶助落到实处。
通过四重医疗保障制度的实施,将农村特殊人群普通门诊报销比例由原80%提高到90%,封顶线由400元提高到500元每人每年。从2017年6月起,贫困人口在县域内定点公立医院就诊的100%报销,在定点民营医院就诊的100%报销;2017年7月起贫困人口在县域内定点公立医院就诊的全面落实“先诊疗后付费”;优化医保经办服务,实现“一站式”和异地就医即时结算。取消农村特殊人群起付线,农村特殊人群在市内医疗机构就诊不设起付线,经转诊到市外就医的也不设起付线。同时,在大病医保方面,对农村特殊人群取消普通人群4000元起付线,实行零起付线制度并提高报销比例,彻底解决老百姓看不起病的难题。
对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通过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民政医疗救助“三重医疗保障政策”补偿后,自费医疗费用仍然过高影响其家庭基本生活的,由县级人民政府按照脱贫攻坚规划,整合相关资金,建立医疗扶助制度,对其进行专项扶助,杜绝因病致贫、返贫。
强化基层医疗服务 提升服务水平
按照“强基层、补短板”的原则,加强基层医疗机构软硬件建设,着力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让群众实现就近看病。
加强县级三家公立医院建设力度,加快推进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县妇女儿童医院兴建力度,确保在今年年底建成并投入使用,每千人口床位数和床位使用率达到全省平均水平。同时,继续加大村级医疗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整合资源新建中心村卫生室70所,改扩建标准化村卫生室67所,确保到今年年底全县627个村居标准化卫生室全覆盖。
按照新建三所公立医院床位数配置及威宁医疗卫生事业发展需要,全面落实公立医院编制备案制,拟定三年人才培养计划,到2020年,力争引进招录执业(助理)医师967人,注册护士1059人,全科医生230人,确保到2020年全县执业(助理)医师数及注册护士达到小康指标;深化医疗卫生对口帮扶建设,积极推进医疗对口帮扶, 加大与省内外三级以上医疗机构沟通协作并取得支持,为全县医疗机构培养学科带头人和业务骨干,提高从业人员专业水平,为群众提供优质高效的医疗健康服务。
坚持防治结合 遏制因病致贫返贫
推进医疗健康扶贫工作,不仅在于“扶”,关键还在于“预”,威宁通过防治结合、联防联控、群防群控,全面落实12大类46项基本公共卫生任务,从源头上遏制因病致贫、因病返贫。
2017年,威宁全面建成39个乡镇(街道)卫生院(社区服务中心)规范化数字预防接种门诊,加强疫苗采购、配送、流通、使用全过程监管,切实加强重大疾病预防控制;强化基层妇幼健康,全面推开生育健康全程服务,预计2018年实现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最大限度减少出生缺陷;积极开展贫困人口健康管理,为每位农村贫困人口发放健康卡、实现贫困群众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全覆盖,为贫困人口提供公共卫生、慢病管理、健康咨询和中医干预等综合服务,通过对贫困人口进行健康教育和干预,做到发现早期疾病,及时劝导病人进行治疗,切实做到疾病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构筑贫困群众抵御疾病的“防火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