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宁“四大攻势”助推脱贫攻坚再战告捷
作者:李际龙 时间:2018-01-19 阅读:214
2017年以来,根据省委、省政府的安排部署,威宁通过聚合资金资源,奋力推进产业发展脱贫、易地扶贫搬迁、教育精准扶贫、基层组织建设“四大攻势”,集中资源办了一批既利当前又利长远的大事实事,实施了一批吹糠见米的扶贫项目,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助推脱贫攻坚再战告捷。
实施精准产业扶贫攻势。按照“户户有增收项目、人人有脱贫门路”的目标要求,大力实施“213535”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规划,重点发展马铃薯、蔬菜、经果林、中药材和生态畜牧等优势产业,取得明显成效。全县种植马铃薯170万亩,其中脱毒马铃薯110万亩,覆盖12个贫困乡镇294个贫困村,覆盖贫困人口9.5万人;种植蔬菜86万亩,总产值达38亿元,覆盖12个贫困乡镇294个贫困村,覆盖贫困人口8.3万人;种植苹果13万亩,全县苹果累计种植面积达33万亩,挂果面积10.8万亩,总产量8万吨,产值约3.2亿元,覆盖4个贫困乡镇16个贫困村,覆盖贫困人口3万人,全县经果林累计达121万亩。茶叶累计种植7.2万亩,投产茶园4.1万亩,茶叶总产量达0.096万吨,总产值达3.53亿元,带动贫困人口0.91万人;种植中药材32.65万亩、核桃8万余亩,带动贫困人口2.86万人。狠抓畜牧产业,牛存栏29.12万头、生猪存栏113.56万头、羊存栏58.20万只、家禽存栏279.54万羽;生猪出栏105.30万头、牛出栏8.08万头、羊出栏39.80万只、家禽出栏260.36万羽,畜牧业总产值达27.54亿元,覆盖贫困人口5.5万人。按照乡乡镇镇建农业园区的要求,做好产业规划,大力建设农业园区,推动农业产业发展。累计建成农业园区48个,其中国家级科技园区1个、省级农业园区9个、市级农业园区3个,初步实现乡乡镇镇建农业园区目标。引进中垦薯业、上海雪榕、北京德青源、陕西海升、江南果蔬市场等一批行业领军企业。抢抓广州对口扶贫协作和恒大帮扶机遇,建设“中国薯城”、中国南方果蔬交易中心,其中中国食品工业协会授予威宁自治县为“中国薯城”称号。加快推进电商扶贫、就业脱贫和旅游扶贫,多渠道带动群众实现增收致富目标。旅游经济总量持续增长,接待游客达880万人次,同比增长38%以上,实现旅游综合收入近87亿元。建成农村电商服务站883个,实现了村级电商服务全覆盖,电子商务交易额达3.3亿元,增长40.4%,有效推动了“威货出山、网货下乡”,推动了脱贫攻坚进程。
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攻势。坚持以岗定搬、以产定搬,坚持城镇化集中安置,坚持以县为单位统一建设,扎实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建设,建设完成2016年实施的9个安置点易地扶贫搬迁建设工程,并全部搬迁入住,启动2017年规划的五里岗工业园区和石门乡集镇安置点建设。按照“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要求,大力推广“五个三”经验,完成易地扶贫搬迁入住的后续发展工作,着力解决搬迁群众就业问题,威宁经济开发区产业园区企业共解决劳动力就业17636人,其中搬迁群众1444人,另外搬迁群众自主创业228人、公益岗位安置53人。
实施教育扶贫攻势。开展“回头看”工作,对教育精准扶贫工作中的组织领导、部门协作、政策宣传、工作措施、资金保障、资金发放、2016秋退费情况、2017春免费情况等方面再次进行全面自查和排查,做好建档立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摸清底数、清退学费等工作。全面实施精准资助惠民计划,建立完善从学前到大学阶段的贫困学生全程资助体系,确保“应助尽助”。以“丰富资助内涵”为主线,以“资助育人”为载体,大力开展学生资助工作,切实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际问题,有效助推教育脱贫。2017年共资助学生190491人次,资助金额达1.41亿元;办理大学生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22285人,贷款金额1.33亿元。
实施基层组织建设攻势。大力加强“三支队伍”建设,选优配强了15名村党支部书记,选派314名科技人员对314个贫困村开展科技包村;加强农村致富带头人队伍建设,举办涵盖6个专题的“百万农民技能大培训”骨干师资专题培训班,共培训骨干讲师500余人次,举办各类技能培训班341场次,培训农民28144人次;开展农技巡讲2.1万余场次;扶持6100名致富带头人创办专业合作社、小微企业等经济实体;扶持返乡创业人员1300 人,领办企业和基地21个,带动群众400余户220余人;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全面推广“五型模式”和“三个一批”模式,整合资金9879万元,推进57个省级试点村、165个县级试点村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同时按每村3万元扶持资金标准,对村集体经济积累少于3万元的405个村划拨1215万元扶持资金,践行“塘约经验”,消除“空壳村”405个,全县已无集体经济“空壳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