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的石门答卷
作者:马召凤 时间:2018-01-19 阅读:245
脱贫攻坚的石门答卷
——访威宁自治县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马仲华
记者 马召凤
威宁自治县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召开期间,记者就脱贫攻坚工作采访了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马仲华。
记者:代表您好!作为全省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石门乡的脱贫攻坚工作不仅是威宁的一项重要工作,更是全省脱贫攻坚工作的一个缩影。请您谈谈石门乡采取了哪些行之有效的措施推进脱贫攻坚工作的?
马仲华:石门乡是全省位置最偏远、条件最差、发展最滞后、贫困程度最深的乡镇之一,是全省极贫地区的缩影。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石门乡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在省市县的大力帮扶下,石门乡创造了“三鞋干部”的石门精神、“三进三增”的石门方法、“三级自治”的石门模式,完善了村级基层组织体系,初步形成了村“两委”揽全局、“自管委”挑重担、“十户一体”聚合力、人民群众齐参与的农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抱团发展新格局,推动脱贫攻坚步入快车道。
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作用,大党建引领大扶贫,切实落实“一队两委三个人”(一队:驻村工作队,两委:村支两委,三个人:村支书、村主任、村第一书记)的工作责任,加强责任落实,保证任务分解。
多元化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动“三变”改革,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产业基地托起产业扶贫大格局;充分利用石门乡的资源,引进企业规模化种植烤烟、马铃薯、中药材、蔬菜等适宜当地发展的产业,把产业发展和农户的脱贫致富绑定起来,做到产业兴百姓富。
记者:贵州脱贫看威宁,威宁脱贫看石门。经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之后石门乡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效?
马仲华:通过帮扶工作的开展,石门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正在由精准扶贫向精准小康跨越。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5年末的6734元上升到2017年末的8080元。贫困人口从2015年末的1756户6791人下降到2017年末的1090户3967人。
基层组织阵地建设得到加强。2015年村级活动场所只有4个,每个不足100平方米,2017年全覆盖新建和改扩建村级活动场所12个,配套12个村级文化小广场、配套10个村级卫生室,村级活动场所平均达到400平方米以上,建成11个村级广播站,实现自然村寨通广播,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抓实基础设施建设。中水至石门31公里快速路建设顺利推进,预计2018年末建成通车。新建和改造各类道路300余公里,在全县率先实现村村通油(砼)路。进一步优化教学资源布局,现有17个校(园)点,实现学生就近就地上学。校校提升工程全面竣工,配齐配优教学设备,为79个小学班、22个初中班配置了“班班通”。
因地制宜发展产业。引进云南华曦集团建设的百万蛋鸡集体经济产业园项目;引进草海蔬菜专业合作社创建产销一体化蔬菜产业园区1500亩;采用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引进中垦薯业在高海拔山区建成马铃薯种薯扩繁基地5100亩;继续种植10000亩烤烟;3000亩核心区中药材种植成效明显;建成电商微型工厂3个,集中生产石门特色产品并通过网络渠道销售,实现“网货下乡、黔货出山”。
记者:在以后的工作中,石门乡将怎样践行大扶贫战略,啃下脱贫攻坚这块“硬骨头”呢?
马仲华:持续抓好产业发展。以“1111122”为产业发展方向,即着力发展1万亩烤烟、1万亩蔬菜、1万亩马铃薯种薯 、1万亩中药材、1百万羽蛋鸡、2万亩经果林、2万亩生态畜牧业草场。
持续抓好项目建设。抓好在建项目建设,把在建项目建成经得起历史和人民群众检验的民心项目、德政项目。着力推进贫困村“五通四有”、贫困户“四有五覆盖”工程,确保贫困村按期出列、贫困户如期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