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大基层医疗投入 化解群众“看病难”问题
作者:李欢 时间:2018-01-22 阅读:202
加大基层医疗投入 化解群众“看病难”问题
——访威宁自治县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施宗云
记者 李欢
在威宁自治县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召开期间,记者就基层医疗现状及如何解决群众“看病难”等问题采访了县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施宗云。
记者:您好!施医生。作为一名长期在基层工作的村医,对于威宁农村医疗的现状您比较有发言权,请您介绍一下目前农村医疗的现状。
施宗云:在上级各相关部门的支持和关心下,目前村卫生室逐渐建立起来,满足了当地部分群众“小病不出门”的愿望,但是目前村卫生室与居民楼混为一体,就医环境令人担忧,很多群众不愿意到村卫生室看病;其次就是乡村医疗设备缺乏和村医医疗技术水平较低,其中存在乡村医生收入低、工作量大、条件艰苦等客观原因,主观上部分乡村医生不思进取、得过且过,导致乡村医疗市场混乱,小病大治、大病乱治等现象,让当地群众对乡村医生的医疗技术失去信心。
记者:作为一名基层村医,基层群众看病还存在那些难题?
施宗云:“看病难、看病贵”是医疗体制改革的焦点问题之一,在各级政府不断加大基层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下,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得到一定缓解,但由于村卫生室未开展新农合报销,加之村卫生室医务人员以及医疗设备的不足,导致患者不信任村医技术以及因无法报销看病账目而选择到其他地方看病,一定程度也造成“看病难、看病贵”。
记者:就解决基层群众还存在“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您有什么好的建议和意见。
施宗云: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基层医疗投入不足、医疗技术偏低,导致群众有病得不到及时、准确的诊疗,稍大一点的病就必须到上级医疗机构就诊,交通、住宿、陪护等都增加了看病成本,以及药价偏高、杂费多等。
我建议加大对农村医疗机构的投入;加大农村诊所的扶持力度;加大医疗部门的监管力度,规范收费行为;加强行业自律,增进医患沟通,构建医患和谐关系;加强医疗服务进农村、进社区。
记者:施医生,您现在既是村医,也是人大代表,请您结合工作实际,就如何加大农村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和改善基层医疗条件以及基层村医队伍建设等谈谈您的想法。
施宗云:对于加大农村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我认为首先应加强宣传力度,促进群众参加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意识,让所有群众自愿加入新农合,解决有病不敢看的难题;其次是加大报销力度,建立立即看病,立即报销制度,减少群众异地就医报销难问题;三是提高报销金额,让群众大病不花钱,放心看病。
对于改善基层医疗条件以及基层村医队伍建设等工作,我认为应该加大农村医疗事业的支持力度,改善农村三级医疗服务网络,按照“统筹兼顾,方便就医”原则,合理布局县、乡、村三级医疗服务机构,扩充基层医疗机构的药品种类,确保药品政府定价,药真价实,让老百姓吃上平价药、放心药。其次是基层医务人员工作量大、收入低,医疗风险高,养老保障制度不完善,导致乡村医生大量流失,建议将乡村医生逐步纳入卫生技术人员队伍,提高乡村医生的福利待遇,加大基层村医队伍建设,加大乡村医生的培训力度,确保老百姓享有安全有效、方便廉价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