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讲习”阵地 书写威宁发展新篇章
作者:夏超 时间:2018-01-22 阅读:196
强化“讲习”阵地 书写威宁发展新篇章
——访政协第十四届威宁自治县委员会委员葛军
记者 夏超
在政协第十四届威宁自治县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召开之际,记者就威宁新时代农民(市民)讲习所建设和发展情况采访了政协委员葛军。
记者:葛军委员您好!请您谈谈当前威宁新时代农民(市民)讲习所的发展情况。
葛军:威宁新时代农民(市民)讲习所自去年4月份开办以来,各级讲习所按相关要求,加强了自身建设,讲习所不断向纵深发展。
全县共成立新时代农民(市民)讲习所676个,已实现县、乡、村三级全覆盖,已有讲习员2644人,开展各类讲习13025场次,培训基层干部和群众45余万人次,为威宁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奠定了坚实的智力支撑和群众基础。
记者:请问讲习所在助推脱贫攻坚工作中取得了哪些成效?
葛军:通过9个月的针对性实践讲习,讲习所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发挥的作用及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进一步转变了群众的思想观念。目前威宁各级讲习所开展农村思想教育、创业励志和“自力更生、勤劳致富”等专题讲习,培训群众19.68万人次,极大地转变了群众思想观念,调动了脱贫致富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激发了群众脱贫攻坚的内生动力。
二是提升了群众的生产技能。全县通过开展种养殖和其他类型技能讲习培训, 8.28万群众生产技能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取得了明显效益。如草海镇同心社区组织群众讲习水果萝卜、三膜马铃薯等种植技术培训群众3800多人次,深入实践后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7050元。
三是创新了脱贫致富新路子。全县628个村(社区)全部成立了“村社一体”合作社,组建了5454个自管委和24103个“十户一体”。通过讲习,发动群众种植马铃薯165万亩、经果林121万亩、烤烟30万亩、高山冷凉蔬菜85万亩、中药材30万亩,摸索出了一条抱团发展的致富路子。
四是推进了乡风文明建设。各级讲习所紧紧围绕时代精神,组织开展政策感恩、民主法治、团结和谐等各类讲习1338场次,培训农民群众8.3万人,建成“四在农家·美丽乡村”2.96万户。
五是提高了干部工作水平。全县39名县级干部、7910名结对帮扶干部、235名驻村干部(其中226名村第一书记),通过“三进三增”的方式全面开展讲习,初步培养造就了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
记者:目前讲习所还有哪些需要改进和完善的地方?
葛军:一是工作推进不平衡,有的乡镇、村(社区)推进较快,已经探索出一些经验,但部分地区推进较慢,讲习所功能作用发挥不够充分;二是创新工作有待加强,一些讲习所还未找到适合自身的发展方法,部分讲习人员聚焦不够,部分讲习所阵地建设还需进一步完善。
记者:对推进威宁新时代农民(市民)讲习所建设和发展,您认为可以从哪些方面开展工作?
葛军:现阶段我们的目标任务是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同步小康。因此,推进讲习所建设,我建议从五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是必须明确讲习所的功能作用,“统一思想、提升技能、脱贫致富、锻炼干部、民族复兴”是讲习所的五大功能,让五大功能相互联系发挥作用,是讲习所建设过程中必须明确的内容。
二是必须长期坚持,常抓不懈。要将讲习所作为乡村振兴的一个重要抓手,充分发挥其基层治理、经济发展、党的建设、文化宣传、政策引导、技术培训等方面的作用,建设一套监督考核奖惩机制,让讲习所真正扎根基层。
三是必须有完善的制度保障和科学运行模式。构建好“四讲、三级、两主体、一目标”讲习模式,探索“产业+”、“云上+”等灵活多样的讲习方式,统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力求做到讲透思想、讲清政策、讲明方向、讲精技术、讲深经验,办出成效,保证讲习所能够长期化常态化正常运行。
四是必须将其作为意识形态工作领域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来抓实抓好。进入新时代,在社会发生大变革,发展多元化的今天,要通过讲习所,从价值观念、利益诉求、个体发展等方面统一广大人民群众思想,凝聚形成发展共识,戮力同心决战脱贫攻坚,开创威宁百姓富生态美的新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