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18-01-26

乌蒙处处话脱贫

作者:陈武帅 时间:2018-01-26 阅读:223


 乌蒙处处话脱贫
——来自威宁大山深处的脱贫故事
记者 陈武帅

  2017年以来,威宁扎实推进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了声势浩大的脱贫攻坚春季攻势、夏季大比武、秋季攻势,一系列举措掀起了脱贫攻坚阵阵热潮。据资料显示,2017年威宁实现减贫3.94万人、4个贫困乡镇“减贫摘帽”、66个贫困村出列。
  数字是鲜活的,故事是生动的。山村里贫困户的脱贫故事,正折射出他们依靠自己的双手不等不靠的脱贫愿望,折射出威宁脱贫攻坚大潮的滚滚洪流。
 
党参种植有“钱途”
 
  暖冬时节,正是收获晾晒党参的季节。走进海拉镇海昌村,家家户户堆满了刚挖的鲜党参,一排排、一堆堆、一袋袋,占据了农家的院坝。
  邹八斤曾经是海拉镇海昌村的贫困户,然而这几年却是村里响当当的有钱人。对于邹八斤来说,2017年不仅因为种植党参让腰包鼓起来了,摘掉了贫困的帽子,还成了村里群众致富的榜样。
  2014年,邹八斤还是海昌村典型的贫困户,一家5口人就挤在简陋的土墙房里,很多时候还要靠镇里面救济。自从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后,海拉镇立即给邹八斤家安排了结对帮扶干部,免费向他家发放党参苗,几年的时间里邹八斤就实现了脱贫致富奔小康。
  “今年我家挖了6000斤鲜党参,2000斤党参苗,加上20斤党参籽,除去成本都有10余万元的收入,脱贫致富一点问题都没有。”邹八斤乐滋滋地说。
  据海昌村村主任邹元东介绍,在海拉镇,种植1亩党参比种8亩包谷洋芋都赚钱,很多农民都把自己大多数的土地种上党参。2017年邹八斤种了50亩党参,成了该镇党参种植大户。
  2017年初,海拉镇开展党参种植技术培训会,镇里还请邹八斤给农户们传授种植经验。现在,当地很多村民都请他去作技术指导,贫困户邹八斤一时间成了村里种植党参的“田专家”。
  如今,已经脱贫致富的邹八斤,花了8万元在云南省宣威市买了一处宅基地,准备把房子盖到云南去。“等以后老了做不动了,就搬过宣威去过过城里人的生活,安度晚年享清福。”邹八斤边收拣党参边说。
 
天麻种植能致富
 
  2014年,刚从部队退伍回来的李万军带着妻子和年幼的女儿,因无经济门路和脱贫技能,人均纯收入只有2100元,成了石门乡年丰村精准扶贫建档立卡贫困户。
  在石门乡帮扶干部倾情帮扶下,李万军选中了发展天麻种植。为了种植成功,石门乡帮扶干部帮助李万军到云南小草坝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天麻种植培训。回来后,李万军利用政府帮扶资金,开始了自己的天麻种植之路。
  因为天麻的生长周期需要三年,李万军采取每年都种,逐步增加种植面积扩大规模。2016年,李万军收获了2014年种植的第一批天麻,获得了8万元的收入。尝到种植甜头的李万军,2017年一下子种植了4亩天麻,每亩产值5万元。再加上前两年种植的天麻,李万军一家的人均纯收入达到了5万元,彻底实现了脱贫摘帽。从贫困户到致富能手,李万军仅仅用了不到三年时间,一下子成为村里致富带头人。
  “我要带领乡亲们一起致富。”如今,靠着种植天麻致富的李万军不忘乡亲们,倾囊教授群众种植天麻技术,带动大家一起脱贫致富。
 
“特惠贷”暖心窝
 
  2016年,闫国勤靠着惠农贷贷款5万元搞起了黑山羊养殖,从刚开始的30余只黑山羊发展到目前70余只,黑山羊出栏后不仅可以还清农村信用社的贷款,而且还有了上万元的收益。“有了党的惠民政策,贫困帽子我要自己摘掉。”闫国勤信心满满地说。
  闫国勤曾是板底乡安坪社区的贫困户,没本钱没有文化没有技术,靠种几亩薄地度日,家里欠了一屁股债务。
  近年来,随着板底乡精准扶贫工作的全面开展,就像一股暖人的春风,刮进了全乡困难户的心里。在帮扶工作队的帮助下,结合贫困户“特惠贷”政策,闫国勤申请五万元的“特惠贷”资金,搞黑山羊养殖业,还清了所有外债。
  2017年,闫国勤还在自家的地里种上了几亩万寿菊,一年下来收入也非常可观。为了能多赚一点,早日脱贫,农闲时,他还在自家院子养了猪和鸡,生活过得有滋有味。
  “现在日子越来越有奔头了,感谢共产党的好政策,感谢新时期扶贫的好待遇,我一定靠自己勤劳的双手让一家人过上好日子。”闫国勤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