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18-01-29

威宁支教手记

作者:刘长虹 时间:2018-01-29 阅读:275


   威宁是我人生路上打拼的第一块根据地,就时间上而言,我跟她的缘分是短暂的,只有短短的三年;但就情感上而言,我对她的爱是永恒的,离开威宁近十年了,她依旧在我心灵深处最主要的位置上停驻着。
                         
   初到牛棚镇的感动:一条棉被栓住了我的心
 
  “威宁穷啊,威宁苦啊,威宁偏远鸟不拉屎!”父亲一再说威宁的坏话,是有道理的,当年知青“上山下乡”那会儿,他被下放到威宁县,吃了不少苦头。但我天生是个倔脾气,你越是说她不好,我就越想去看过究竟,大学刚一毕业,我就来威宁支教了。
  是的,正如父亲所言,威宁是穷,是偏,但威宁的的老乡淳朴善良啊!一个地方充满了大爱,物资上匮乏点又算什么呢?我刚一来威宁,就被老乡们的淳朴热情所感动。
  我的支教点确定在父亲当下乡时呆过六年的牛棚镇。我不认识牛棚镇的老乡,但牛棚镇的老人们都认识我,一提到父亲,他们就说,我们是一个模儿里刻出来的。牛棚镇很穷,但老乡们都很热情。我来时跟父亲置气,没带多少钱,也没带几样行李,这些全都是学生家长们帮我解决的。
  贵州不像南方那样四季如春,刚入冬,天就冷了。我缺一条御寒的棉被,学生家长们答应要帮我置办。他们手里也都没余钱,但最终还是为我做了一条很厚实、很暖和的棉被。
  如果说老乡为我做棉被,我被感动了,那当我知道背后真相后的感受,就再找不到合适的词来形容了。那个冬天很冷,雪下的很大,但教室里孩子的棉袄都很单薄。后来无意中得知,学生家长为我做棉被的棉花,都是从自己孩子过冬的棉袄里匀出,凑起来的。
  善良厚道的人啊,我又怎么能对你们不守承诺?当初来威宁时,父亲说我只是一时头脑发热,依我的性子,用不了多久就跑回来了,但我却破天荒,完成了我的三年支教期限。如今想来,正是那条暖和的棉被,牢牢拴住了我的心啊!
 
我要读书:四年级来了个16岁女生
 
  我被安排做四年级班主任兼代语文课,入职后校长安排我的第一项任务,是动员班里几个辍学孩子回校读书。
  “读两年会认自个名儿够了,山里娃读那么多书干嘛?再说,家里牛也没人放!”到了第一个辍学孩子家,我就被家长当头一棒。
  孩子还这么小,不读书怎么行?我举一反三,尽力说服家长。还好,功夫不负有心人,颠簸几天后,几个辍学的孩子,都相继再次回到了校园。
  接着就开始上课了。我上课时一口标准的普通话,不仅吸引了在校的学生,也吸引了下地路过的老乡。每天早上,听我领学生朗读课文,下地路过的老乡们,都会停下来听上一会儿再走。“你还别说,这城里来的老师,就是不一样哦!”这是当时老乡们评价我最多的一句话。
  路过我们四年级教室时,停下来听课的老乡很多,但一般都是停留几分钟就走。然而,有个十六七岁的女孩不同,她每天都来,风雨不阻,而且每次都是听完了才依依不舍地离开。
  时间长了,我注意上她了。她看我撒腿就跑,从此再没来过。
  我的学生告诉我,她上完三年级,父亲就不让读书了。但辍学后,她一边放羊,一边还在拿着之前的旧课本学习。 
  高高的山坡,青青的绿草,一群雪白的羊儿在山坡上吃草,一位花季少女静静地坐在草地上读书,多么富有诗意的画面啊!我打算去她家里坐坐。
  “你叫什么名儿?还想继续上学吗?”她没跟我搭腔,红着脸瞅了下一旁的父亲。她的父亲开腔了:“都这么大女子了,要找婆家的人了,还想着读书,丢人现眼啊!”我说:“这有什么丢人的,活到老学到老嘛,孩子想读书是好事啊!”她的父亲笑了。我说想继续带她回学校读书。她的父亲不答应,说家里羊没人放。我说:“就让她放半天羊读半天书吧。”她的弟弟在我班上,她的父亲怕得罪我,这才给我个天大的面子,勉强答应了。
  她叫马亚妮,那年16岁,征得校长同意后,我把她带进了我们四年级教室。没有新书包,没有新教材,写着弟弟写过的作业本,但她的成绩很好。

威宁三年:忘不了那些美食和节日
    
  在威宁的三年里,除了孩子们的淘气,老乡们的淳朴热情,对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这里的风味美食和富有民族特色的节日了。
  离开威宁多年后,我每想到在这里吃美食,竟都与家访有关。有的时候,连我自己都怀疑,那时候我是借着家访去学生家当吃货的,还是本来去家访的,去了凑巧当了回吃货?反正只记得,当时老乡们个个都很热情,去了不留下来吃顿饭,是走不脱身的。
  威宁产荞麦,威宁美食多与荞麦有关,光我吃过的,就有荞酥、苦荞粑、小粑粑、荞饭等。在当地老乡眼里,这些都是家常便饭,不算美食,所以每次家访,他们都想做鸡做鱼来招待我,可我就是喜欢这些家常便饭。荞麦美食,味儿微苦,但苦中带香,余味无穷,跟我那段支教的岁月很匹配,很协调,多少年了,我还记着那味道。
  威宁是回族苗族自治县,这里居住着以回族、苗族、彝族为主,多个民族的同胞,浓郁的民族风情,多彩的节日习俗,也是威宁一大亮色。多少年了,我永远忘不了威宁热烈奔放的彝族火把节,庄严肃穆的回族古尔邦节,一尘不染的回族开斋节……尤其是,那欢快明朗的苗族花山节。
  每年农历三月三这一天,苗家儿女比过年还热闹,但凡苗族聚居村寨,不论男女老幼,都穿着节日盛装,成群结队地到多年来约定俗成的山坡上“耍花山”。这天的节目很多,有芦笙舞和穿衣、穿针、射弩、赛马、绩麻等竞赛和表演。但最值得一提的是,这天是青年男女对歌择偶“带婚”的最好时日,那感人的《劝嫁歌》,至今还在时常在我耳畔回响……
  一地方不论是经济相对发达,还是相对滞后,有了文化是就有了根基。美食和节日民俗,是威宁县的根,让块贫瘠的土地,变得生机勃勃起来。
 
  我要走了:没带走一片云彩,只带走一双布鞋
    
  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三年支教期满,我要走了,要去找更大的发展舞台。老乡和学生们眼睛里都噙满了泪水。我打算带我的学生去草海,做我们最后的留念。
  草海位于威宁西南部,与赫赫有名的滇池和青海湖,并称三大高原湖泊。我不知道,我选择这个景点,土生土长的威宁孩子们是否也有兴趣,可我觉得,这里很美很美。
  草海是鸟的天堂,这里生活着美丽的黑颈鹤。这次草海游玩,我拍下了不少鸟的奇观,带回去后,我的同学都赞口不绝。但我觉得,最珍贵的一张不应该是鸟,而是我跟学生们的合影,这张照片记载着我的青春,凝聚着师生间殷殷的深厚情谊。
  草海有鸟,也有鱼虾,但鱼虾不大,是供水鸟吃的。当时是冬季,成千上万只珍禽异鸟都飞来威宁越冬,我却要走了。我的学生对我说:“老师,你不要走了,你喜欢看鸟,冬天草海鸟儿正多。”我对我的学生说:“好啊,老师不走了,留下来看鸟。”
  但这冬天,我终究还是要走了。走时是个黄昏,我没告诉任何学生,只有班里那个最大的女生马亚妮察觉了。临别时,她送我一双千层底布鞋,是她亲手做的。今年她十九,在我的帮助下把小学读完了,我知道她对我心怀感恩,就收下了。
  挥挥手,要走了,就在这个冬天,我告别了威宁。生活用品,行李铺盖卷,全部留给了老乡,走时就带着一样东西——马亚妮送我的那双千层底布鞋。
 
后记:八年之后的相会
 
  离开八年后,我又到过威宁一回。当年的牛棚镇变化挺大,整个村落焕然一新,我的学生有几个都上了大学,牛棚镇的老乡再也没人让孩子早早辍学了。但遗憾的是,这回,我没去看送我千层底布鞋的马亚妮,严格说是没脸去。
  我真不知道,女孩子给男孩子做布鞋是爱情的信号,我收下了马亚妮的布鞋,却辜负了她。听牛棚镇老乡说,马亚妮等我整整三年才出嫁的,现在她已是两个孩子的母亲。(散文类优秀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