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塘约经验”落地 “同心模式”生根
作者:沈光勇 文贵 时间:2018-01-30 阅读:243
“塘约经验”落地 “同心模式”生根
——看同心社区如何夯实基层党建激发脱贫攻坚内动力
记者 沈光勇 通讯员 文 贵
“我们现有耕地面积4650亩,共有人口4664人,其中贫困人口14户51人,与毗邻石龙村联合组建党总支,下设5个党支部,共有党员43名,下辖‘自管委’16个共有‘十户一体’107个,‘大党建’架起了组织和群众‘连心桥’。”草海镇同心社区党总支书记卯昌举在介绍当地基层党建情况时如数家珍,了然于胸。
一年来,草海镇同心社区党总支借鉴“塘约经验”生力,紧扣“决战贫困、提速赶超、同步小康”,以“从思想上把群众组织起来,从体制上把群众组织起来,从发展上把群众组织起来,从管理上把群众组织起来”的四个“组织起来”为具体抓手,以革旧鼎新的勇气和直面难题的担当,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优势和党员示范带动作用,让社区面貌焕然一新。
“我们高度整合同心社区和石龙村的发展资源,充分凝聚党群智慧和力量,让‘同心模式’落地生根,初步实现党带群、强带弱、富带贫,激发了农村家庭参与脱贫攻坚发展活力,推动着经济提速转型、民生民计改善。”卯昌举说。
办好新时代农民讲习所,从思想上把群众组织起来。时间回溯到2017年4月14日,威宁首个脱贫攻坚讲习所挂牌成立,紧随县委政府步伐,该社区也在第一时间挂牌成立了自己的新时代农民讲习所。
之后,社区把两委干部和农技能人、致富能手、村贤榜样等30余个农村“能人才”分为“政策讲习员、技术讲习员、文明讲习员”三类纳入社区讲习员库,制定讲习“菜单”,利用农闲采取“课堂集中讲习、田间地头讲习”等形式,邀请农村致富带头人、家庭模范等农民讲习员对群众进行集中讲习。
把讲习活动延伸到“自管委”自然村寨和“十户一体”农村家庭,“自管委”充分发挥自然村寨群众居住相邻优势,“十户一体”中心户长采取串门、拉家常方式,根据自然村寨发展需求,适时组织群众开展讲习活动,深入左邻右社开展思路教育工作,用好“三级自治”主体。一年来,该社区共开展集中讲习35场次,流动讲习15场次,培训群众3000余人次。
健全“三级自治”体系,从体制上把群众组织起来。以村(社区)为单位,以自然村寨为依托,设置“自管委”,又按“居住相邻”原则,把10户左右农户组建为“十户一体”。同时,整合社区内发展资源组建“村社一体”合作社,实现“村委会+自管委(合作社)+十户一体”自我管理和抱团发展。
并在与深度贫困村石龙村联合组建党总支的同时,按各“自管委”产业相近、居住相邻原则,下设了5个党支部9个党小组27个党员中心户,从体制机制上优化党组织设置。
成立“村社一体”合作社,从发展上把群众组织起来。由社区“两委”牵头,以“民管、民办、民受益”为宗旨,成立村集体所有的万众创新合作社,合作社下设理事会、监事会,全程统领和监督“土地流转中心、劳务服务中心、融资服务中心、市场营销中心、信息服务中心、建设服务中心、物流服务中心、教育培训中心、旅游服务中心、社区服务中心”十个中心。
建立万众创新合作社“建立监管机制,实现党员群众全参与、全过程监督;建立运营机制,实现民主自治、共同发展;建立利益分配机制,实现共同富裕”三项发展机制。
开展“一个党员带领群众创办一个经济实体、为群众培训一项技术技能、献一条发展良策、化解一件矛盾纠纷、带动一户贫困户脱贫”五项活动。
推进“七权同确”,通过“七权同确”进行集体、个人产权分责,“自管委”、“十户一体”实行确权责任包保制,“自管委”班子、“十户一体”中心户长率先进行确权。
建立社企联营机制,以党支部为引领,企业技术指导、育苗及深加工,合作社商品栽种。
开展实用技能讲习,邀请农业专家及农民讲师团为群众讲解农业技术,现场指导马铃薯、冷凉蔬菜等种植技术,确保农民收入稳固。
强化刚性约束,强化民主监督,从管理上把群众组织起来。通过社区两委和社区居民代表大会,研究制定了规范居民行为的“十个底线”、“村规民约”,实行居民自治。
通过居民选举产生监督委员会,代表居民对社区集体资金的使用、集体土地的用途与流转、合作社股份收益、基础设施建设、公益事业建设进行监督,确保集体经济收支来得清、用得明。
推进“同心智能社区”建设,纳入网络软件平台管理,实现“互联网+”,将居民分为5个年龄段,进行技能培训,择优选择进入“村社一体”下设的十个中心进行工作。
建立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云平台,对社会公共服务水电、养老保险、合作医疗等业务进行支付宝支付,将进一步节约往返成本,提高工作效率。
“我们将继续撸起袖子加油干、迈开步子加快赶,真心实意和贫困群众一起苦、一起干,真正激活群众脱贫攻坚内动力。”卯昌举充满信心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