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18-01-31

村美民富新画卷

作者:夏超 罗喜贵 虎恩娇 时间:2018-01-31 阅读:212


 村美民富新画卷
——羊街镇矿山村美丽乡村建设扫描
记者 夏 超 罗喜贵 通讯员 虎恩娇


  隆冬时节,走进羊街镇矿山村,一幢幢充满黔西北风情的民居点缀在巍巍大山脚下,村庄屋舍俨然,一间间卫生洁净的青瓦白墙,成为一抹亮丽的风景。
 
致富道路“组组通”
 
  在矿山村的土木自管委,水泥路贯穿到家家户户,房前屋后干净整洁,百姓在田间地头乐享着冬日的暖阳,矿山村一派新农村新貌。
  在宽敞平整的通组水泥路上,村民陈大友骑着三轮车,不时和路边碰到的熟人愉快地打着招呼,他今天拖着一车粮食出去,卖了1200元钱。
  “原先就因为路不好走,同样的粮食,我们村比邻村的一斤要少卖5分钱。自从路修到家门口后,全村八成农户买上了机动车,有些农户还搞起了特色种养殖,现全村年人均增收400元。”谈起“组组通”带给矿山村民的变化,矿山村支书陈绍恒如是说。
  近些年,在羊街镇党委政府的引领下,矿山村的通组路建设质量得到了大幅提升和改善,全村供电、供水、环卫等基础设施已建设完善,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村庄集镇建设水平大幅提升。
  通过高标准、高起点完善全村控制性规划,规范建设行为,美化环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通行条件,并深入开展“两违”集中整治,全村的通村通组公路已实现“组组通”和“村级公路养护”全覆盖,拓展了经济社会发展空间。

抱团发展“户户乐”
 
  抱团发展,产业强村,是矿山村定下的发展基调。
  矿山村是羊街镇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村,全村896户农户,耕地面积14000多亩。
  矿山村紧靠毕威高速公路,距威宁县城仅有十四公里的路程。
  自管委、十户一体、抱团发展,做大做强马铃薯、蔬菜、中药材产业,农旅结合,依托高速公路和县城区域交通优势,开展农业观光,让村集体经济“腰包”鼓起来,是该村“两委”和全村群众一致的心愿。
  “我们的目标是让这个面积和人口大村发展成经济大村。”陈绍恒说。
  据了解,该村引进了南方马铃薯专业合作社开展马铃薯产业专业种植规划,正在化验土壤研究种植配方。
  据该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在矿山村开展马铃薯产业化种植,有信心将亩产从2500斤提高到4000斤以上。
  目前,应合作社的要求,该村正积极组织村民代表、党员群众到南方马铃薯专业合作社接受种植管理技术培训,为成功发展马铃薯产业培养专业技术管理人才。
  为了让马铃薯收购后对闲置土地进行充分利用,合作社积极为矿山村出谋划策,对培训人员另外进行了萝卜、饲草种植培训。
  “所有的产物都进行保底收购,是合作社给我们的承诺,充分利用好土地,也是合作社给我们的方案,他们都会对推荐种植的作物进行收购,价格不低于同期市场最低收购价。”陈绍恒说。
  在矿山村,一个占地2000余平方米,投资400余万元的集贸市场正在紧锣密鼓的进行施工建设。
  据了解,该集贸市场的修建,目的在于为矿山村的马铃薯、中药材等“抱团式”产业提供销售集散场所,充分做好保障措施。
  “集贸市场对矿山村马铃薯产业发展将会起到很好的保障,但功能不止于此,届时将会是各种农特产品的销售集散平台,将有效对矿山周边村庄和乡镇形成影响。”羊街镇农业服务中心负责人马胜说。

乡村振兴“步步快”
 
  年关将至,陈绍恒和村“两委”一起,为矿山村的贫困户送去电视机等暖冬物件,在贫困户程学刚家,程学刚主动向陈绍恒问起全村的产业发展愿景。
  为让群众在产业发展中享受到精准扶贫带来的实惠,该村实施“公司+合作社+贫困户”模式,发展马铃薯和中药材种植等产业,让本村有条件的贫困户都参与进来,签订“马铃薯种植合同”。
  村民陈开宗说:“攥着这个合同,就感觉攥了一叠厚厚的钱。这要感谢政府、感谢村党支部!”村民严香香接过话茬说:“种植的马铃薯,签了合同还可进行自由销售,这下不愁卖不出去了。”
  切实提升群众幸福指数,实行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大力推进产业扶贫,整村推进,实施“公司+合作社+贫困户”模式,做大做强马铃薯和中药材等产业,深化与南方马铃薯专业合作社合作,实现特色农产品统购和自由销售,打造产业扶贫亮点,矿山村的发展“一个都不能少”。
  这两天,矿山村的村民正在村文化广场上排练节目,迎接新春的到来。
  随着民生工程建设稳步推进,积极打造农家书屋、文体休闲广场等群众文化载体,矿山村群众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农家书屋成为农民的好去处。
  “群众不用出远门,就能开展看书、健身等多种类型的文化、娱乐、体育活动。”陈绍恒说。
  如今的矿山村,只要逢年过节,村里就会开展篮球赛、广场舞、民办晚会等特色活动,矿山村里里外外透露着民间文化底蕴的气息和乡村文化事业健康发展的影子。
  “相信未来,我们的村庄会如桃花源般美好,村民的‘钱袋子’会更鼓,农业会更有魅力,农村会更有活力!”陈绍恒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