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作者:马召凤 时间:2018-02-01 阅读:289
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威宁创新推进农业产业发展为民致富小记
记者 马召凤
寒冬时节,走进五里岗街道中农发马铃薯种植基地,大棚内的早熟马铃薯生长得格外惹人注目。几十个工人正在基地内忙着拔草、浇水,十分热闹。
据了解,该基地采用“公司+居委会+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有效解决了周边农村200余名富余劳动力的就业,并带动周边300余户群众发展马铃薯、莲花白、辣椒、白萝卜等种植。
这是近年来,威宁创新推进产业结构,实现乡村振兴的一个典型。
近年来,威宁紧扣实现“户户有增收项目、人人有脱贫门路”的目标,以脱贫攻坚春季攻势、秋季攻势为抓手,创新产业扶贫,积极探索新机制,突出产业发展与贫困农民就业增收的利益联结,努力实现产业发展助推乡村振兴。
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
实现乡村振兴,发展特色产业是关键。
走进猴场镇穿洞社区,大棚内的西瓜已丰收完毕,合作社又把闲置的土地种上了蔬菜。猴场镇穿洞社区地势平坦,水源充足,当地农户很好地利用了这一自然优势发展了果蔬产业,冬春蔬菜、夏季西瓜,把这一方原本闲置的土地发挥了最大效用,不仅带动当地百姓就业,还发展了当地独有的产业品牌。每年夏季,一说到威宁西瓜,市场上卖得最俏的大多是猴场穿洞社区的西瓜。
产业发展,乡村振兴,同时找准了产业发展,就率先抢占了市场。
走进海拉镇海昌社区,松软的黄土地上满眼都是忙碌的身影,满地都是丰收的党参。在海拉镇,党参是当地最具规模的产业之一。在海昌社区,家家都在种植党参,党参成为了当地百姓发家致富的一大产业,每年12月到次年3月,这里的市场上尤为热闹,外地来的收购商、本地的小商贩以及药农拉着党参在街道旁讨价还价,成为市场上最热闹的景象。
2017年种植党参”1.5万亩,实现产值近1.2亿元,党参已成为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特色产业。
据了解,近年来,威宁着力发展特色产业,一改往日旧的种植习惯,发展现代高效农业,把产业发展和脱贫致富联结起来,与贫困群众脱贫挂钩发展,全县范围内各个乡镇(街道)都因地制宜发展了特色产业,实现农业经济带动,困难群众参与,特色产业发展的良好局面。
因村施策强化农技培训
乡村振兴,技术脱贫是动力。
走进龙场镇树舍村村活动场所内,村干部李保才正在给村民培训桃树的种植和管护。
李保才告诉记者,近年来,树舍村因地制宜发展种植果树,用经果林代替了原来的苞谷,既保护了荒山也发展了经济,成为当地百姓发展产业的一大支柱。
今年还没开始凝冻的时候,树舍村的桃树春种就开始了。树舍村村干部根据该村村民种植桃树的情况,及时开展春种培训。农户们听得认真,村干部们讲得仔细。“只有技术培训跟上,产业发展才有动力。”李保才说。
这是威宁近年来因村施策强化农技培训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威宁坚持“科教兴农、人才强农、新型职业农民固农”的战略要求,围绕全县产业发展技术需求,积极开展农业技术培训。在各个村成立脱贫攻坚讲习所,讲习技术、政策,让农民不仅手上有技术,还能及时掌握最新的政策。
在全县范围内,各个村以村干部、示范户、种植大户、农村专业合作社成员等为重点培训对象,积极推进新型农民科技培训,提高群众在农业生产中应用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帮助村民学好脱贫技术。今年,全县就春耕开展了68次技术培训,培训群众2500多人次。
延伸增值链条拓展增收渠道
走进哈喇河镇马店村和白沙村交界的580亩连片大黄梨基地内,工人们正在忙着松土。时下,哈喇河大黄梨已经丰收完毕,新鲜大黄梨在市场上匿迹了,而在网络市场上,由哈喇河大黄梨制作的梨膏却走俏市场,随着秋冬天际干燥,梨膏清桑润肺的功效让哈喇河梨膏成为秋冬抢手货。
多年来,哈喇河大黄梨声名远扬,但仅仅卖大黄梨没有进行深加工,销售价格一直走低。2015年10月,该镇大黄梨种植专业合作社决定去从外面学习梨膏技术延长产业链。从此之后,市场价格走低的哈喇河大黄梨采取了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让该镇大黄梨销售迎来了春天。
从卖黄梨到卖梨膏,提高了大黄梨的附加值,让种植户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形成了黄梨膏初加工、深加工、销售一体的大黄梨产业链。线上线下两条线齐头并进,仅卖梨膏一项每年产值就达30万余元。
“大黄梨每市斤3元,而做成梨膏每瓶(210克)市场上就买68元,价值增加不止一倍,延伸产业链带来的附加值显而易见。”合作社负责人马关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