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工五法”搭建党群“连心桥”
作者: 时间:2018-02-08 阅读:218
(上接1版)建立完善了县级领导包保乡镇、乡镇领导包保村(居)联系包保机制和乡村两级党组织书记抓党建工作问题清单、任务清单和责任清单,并按照“权随责走、费随事转”原则,建立了村级事务准入制度,对村级组织行政事务、检查评比、会议台账进行全面清理。
“四连组织”发动群众
一年来,威宁全面建立了“总支连支部、支部连小组、小组连党员、党员连农户”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四连”体系,在宣传发动群众方面成效明显。
村建党总支,根据产业发展和村民自治需求,在党员人数30人以上的村(社区)设置党总支;对产业相近、群众发展意愿相同、党员人数不足30人的相邻村联合组建党总支。目前共设置村级党总支400个,其中单独建199个、联合建201个。
村民小组和合作社组建党支部,参照原村民小组区域划分,设置村民小组党支部2208个;对138个具备组建条件的专业合作社组建合作社党支部138个。
“自管委”建党小组,在符合组建条件的3262个“自管委”组建了党小组,并在9126 个“十户一体”中明确了党员中心户。
在村级党组织体系带动下,农村1412名各类能人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农村致富能手或先进分子433名发展成为了正式党员。
各级党组织开展主题党日活动11000余次,全县31个被列为后进村的党组织全部完成了整改任务,切实解决了农村党组织“虚化”、队伍“软化”、经济“弱化”、管理“简化”、精神“沙化”的“五化”问题。
“三级自治”组织群众
优化“三级自治”组织体系。按照“方便群众、便于管理、互建共创”的“自管委”组建原则和“居住相邻、早晚相见、共处互动”的“十户一体”组建原则,对全县628个村(社区)、5454个“自管委”进行了全面摸排和优化调整,进一步解决了“自管委”区域划分不合理、组织群众难度大的问题。
细化“三级自治”主体职能。紧紧围绕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脱贫攻坚需求,逐一细化了村委会统筹职能、“村社一体”合作社经济发展职能、“自管委”和“十户一体”自管自治、抱团发展职能,让“三级自治”主体各尽其责,合力推进。
目前,全县628个村(社区)全部成立了“村社一体”合作社,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得到了有力推进,全县集体经济积累达到100万元以上的村(社区)有59个,同时采取试点推进消除一批、产业带动消除一批、财政扶持消除一批“三个一批”措施,今年消除集体经济“空壳村”405个,按积累大于3万元的标准,全县已无集体经济“空壳村”。
强化“三级自治”作用发挥。投入2.4亿元,全面完成467个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任务,建筑面积均在300平米以上,夯实了村级办公阵地。
将村(社区)干部报酬正职每人每月1500元提高到2000元、副职每人每月1200元提高到1500元,全县2095名在任村(社区)干部全部缴纳了养老保险,按月及时下发“自管委”主任100元基本报酬,并采取以奖代补方式提高“自管委”成员报酬。
在法律法规规定范围内,将贫困户的识别、退出及低保评定、危房改造、医疗救助、一事一议等10余个事项,分解下放到“自管委”和“十户一体”, 让“三级自治”主体责权对等、各尽其责、合力推进。
在村级“三级自治”主体作用的发挥下,有效解决了群众思想观念转变“难”、群众联系服务“难”、组织发动农户“难”村级班子推动发展“难”等难题。
“三级讲习”培训群众
2017年4月14日,威宁首个新时代农民市民脱贫攻坚讲习所率先挂牌成立。之后,创建工作在威宁迅速推进,全县共成立676个讲习所,其中县级1个、乡级39个、村级628个,建在产业链上62个,合作社8个,各级讲习人员2644人,实现了县乡村三级全覆盖。
各级讲习所围绕“讲上级精神、习感恩奋进,讲惠民政策、习精准施策,讲脱贫技能、习致富本领,讲社会风尚、习文明礼仪”的“四讲四习”纲要,深入开展各类讲习13025场次,培训基层干部和群众46余万人次。
截止目前,威宁初步实现了讲习阵地便民化、讲习方式灵活化、讲习内容菜单化、讲习队伍多样化、讲习对象全民化、讲习活动常态化、讲习制度规范化、讲习考核科学化、讲习宣传广泛化、讲习成效实用化。
通过深入开展讲习活动,广大群众在思想意识上、生产技能上、创业致富上、乡风文明、干部工作水平等方面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
全县初步形成了“讲、习、争、拼、挤”的脱贫攻坚浓厚氛围,广大群众“庸、懒、等、靠、要”的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
“三个结合”造福群众
与开展脱贫攻坚攻势相结合,把党建工作与开展脱贫攻坚春季攻势、夏季大比武、秋季攻势相结合,深入推进金融扶贫、教育扶贫、产业扶贫、社会保障扶贫等综合扶贫,今年预计减贫5.5万人、66个贫困村出列,贫困发生率下降到7.28%。
与打好“四场硬仗”相结合,切实强化基础设施建设、产业扶贫、易地搬迁、“三保障”四场硬仗组织保障,实施极贫乡镇出列村通组公路756公里,2016年的易地扶贫搬迁入住率100%,绿化造林40万亩,推动美丽乡村创建525个。
与创建党建示范带相结合,按照“组织强、环境美、乡风纯、产业兴”要求,扎实开展“规范.示范.典范村”创建工作。
目前,全县创建规范村62个、示范村20个、典范村2个,培育和打造城市社区示范点6个、机关示范点5个、医院示范点2个、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示范点4个,全县“一核四线六点”党建扶贫示范带已初成雏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