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18-02-08

产业结构大调整 农民生活大变化

作者:马召凤 时间:2018-02-08 阅读:220


 产业结构大调整 农民生活大变化
——陕桥街道调整产业结构带农致富记
记者 马召凤



合作社内村民正在给豌豆苗牵线引蔓


  近年来,陕桥街道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创新发展现代产业,不仅带动了当地百姓就业,也带动了陕桥街道现代农业的发展步伐。
  走进陕桥街道,处处可见农业结构调整带来的新生机,一组组鲜活的镜头讲述着陕桥街道农业产业结构之变。
  镜头一:走进陕桥街道陕桥社区的现代农业产业基地,三三两两的游客络绎不绝,携朋带友地前来采摘草莓。冬季,草莓刚刚成熟,这里已经成为周边百姓周末游玩的好去处。
  该基地去年落户威宁,占地面积30余亩,带动当地20余名百姓就业。
  走进草莓基地内,低保户陈翠兰正在清理基地内的杂草,一边清理一边乐呵呵地说道:“我都61岁了,别处不要我,在这里工作,一个月还有2500多块钱的收入。”陈翠兰是陕桥社区的低保户,基地还没落户威宁之前,陈翠兰和丈夫魏明辉都靠种菜为生,用自己闲置的几亩土地种上白菜、莴苣等蔬菜之后,一年下来能有1万来块的收入,但是遇上气候不好的年份,往往收入走低,维持生活都有些困难。去年3月份,陕桥社区草莓基地开始搭棚、育苗,花甲之年的老夫妻俩就来到基地打工,陈翠兰每天80—100元工钱不等,丈夫魏明辉每天工钱在100—120元之间, 一年下来,夫妻两人有3万多元的稳定收入。
  “我们这个年龄还有这份工作,确实很好啦。”陈翠兰一边清理杂草一边说道。她喜欢这里的工作,因为就算是在冬天,大棚内一点都不冷。
  镜头二:走进陕桥合作社内,一个个农户正蹲着身子在为豌豆苗搭线引蔓。贫困户邓升焕正在认真地工作,一手拉着豌豆苗,一手挽着线,速度极快,旁边的几个妇女也在忙碌着,时不时地说着笑话,邓升焕听到能插上话的地方也回头去和她们打趣。几个农户平均年龄40岁,说的话题怎么都绕不过正在读书的孩子。
  “哎,你家那个读高几了啊?”
  “高三了,学习紧张。”
  “我家的也是高三了……”
  邓升焕是陕桥社区的贫困户,家中学生多是家庭的致贫原因。邓升焕家四个孩子,如今,3个读高中,1个读大学。为了能给孩子提供学费,邓升焕夫妻随时都在外头打零工贴补家用,农忙时在家里种地,农闲时到基地打工。这个基地离家近,晚上邓升焕还能回家招呼孩子吃饭和做作业,对她们一家来说再好不过。
  该合作社占地260余亩,种植了黄瓜、西红柿、豌豆等蔬菜,为当地提供了稳定的就业岗位60余个。基地内多是女工,做的是顺手的活,邓升焕来基地打工已经4个多月,每个月有3000多元的收入。
  “以前当泥水工,能挣到2000—3000元,太累了,照顾不到读书的娃娃,现在我在这个基地做工,挣得到3000—4000元,离家近,也不苦。”说话间邓升焕又低下头忙碌起来。
  镜头三:走进陕桥街道的华曦农牧业发展有限公司厂房内,40岁的陈五兰围着围腰,一会儿穿梭在各个鸡栏之间添加饲料,一会儿又等在传送带的一边装点鸡蛋,眼见着一个个鸡蛋从各个传送带上轻轻地滚落到一边,陈五兰加快了速度。
  在厂房内,每天都有10万枚鸡蛋装箱,这些装箱的鸡蛋被运送到深圳、广州等地的超市内,一天至少有6万元的收入。而在这丰厚的收入之内,包括了陈五兰每天80块钱的工资。
  陈五兰是陕桥街道的贫困户,在这里工作接近半年,每天的工作主要是喂鸡、捡鸡蛋。在这里打工对陈五兰来说是一件最没有压力的事情,以前在家种地,天上下雨担心菜被淹了,天上干旱担心地里庄稼长不起来。如今,自己只需要做好当天的工作,该领的工钱一分少不了,不操心。
  该公司主要吸纳的就业人员为当地贫困户,利用发展现代产业的方式把企业发展和贫困户脱贫联结起来,做到产业振兴,农民脱贫。
  一组组冬日忙碌的镜头,见证了陕桥街道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新产业的步伐。
  今年, 陕桥街道调减玉米种植10000亩后,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依托,加大经济作物种植力度。种植苹果1000亩、花椒3500亩、马铃薯25000亩、蔬菜23000亩。
  “产业结构调整改变传统种植方式,新产业才能焕发新生机。”陕桥街道农业服务中心主任李才辉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