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18-02-12

壮大产业助脱贫

作者:李玉荣 时间:2018-02-12 阅读:262


 壮大产业助脱贫
——威宁发展六大产业助力脱贫攻坚侧记
记者 李玉荣

  人勤春来早。目前,走进草海镇卯关村、中海村早熟三膜马铃薯种植基地,一个个耀眼的白色大棚里,工人们有序忙碌着:播种机轰鸣作响,丢种、丢肥料……一幅幅繁忙的栽种场景跃入眼帘。而栽种得更早一些的马铃薯,已经冒土发芽,点点新绿成为最美丽的风景。
  这是威宁强力推进早熟三膜马铃薯种植,狠抓马铃薯、蔬菜、苹果、茶叶、苦荞、畜牧业六大产业,助力脱贫攻坚的一个缩影。
  2017年以来,威宁紧紧围绕“113攻坚战”,聚焦“创新发展、同步小康”这一目标,突出以“大扶贫”为重点,把农业产业向贫困乡镇、贫困村、贫困户集聚,狠抓六大产业,有效促进农业产业迅速发展,扶贫效果明显。
 
★★马铃薯产业撑起一片天
 
  来到五里岗街道三膜马铃薯种植基地,开沟、消毒、下种、丢肥、覆膜……依然是一幅幅繁忙的种植劳动场景。自2017年12月上旬以来,合作社就开始忙碌。目前,基地1250余亩三膜早熟马铃薯种植已接近尾声。
  据了解,刚刚过去的2017年,全县完成马铃薯种植170.2万亩,其中脱毒马铃薯种植面积110万亩,覆盖12个贫困乡镇294个贫困村,覆盖贫困人口9.5万人。
  而今年,威宁计划种植马铃薯180万亩,生产原原种2亿粒,新建原种基地3万亩,一级种基地13万亩、二级良种基地65万亩、早熟马铃薯20万亩,预计总产量374万吨,总产值69亿元,覆盖贫困人口6.5万人。

★★蔬菜产业发展风生水起
 
  悠悠的乌江从盐仓镇一路穿山越岭,流淌过炉山,便流进了东风镇的怀抱。
  在东风镇的鲁章村,乌江在这里叫鲁章大河。大河两岸,一片片的肥田沃土,曾是生长玉米稻谷的家园。
  时下,数百个白色大棚覆盖在这片土地上,成为特别显眼的风景。大棚温室里温暖如春,一箱箱辣椒育苗长势喜人,等待移栽,构成威宁产业结构调整路上的新风景。
  时间回拨。夏末秋初,走进草海镇卯关村卯昌举的白萝卜种植基地,但见一片片的碧绿生机勃发。萝卜收获时节,他家院子里的三台萝卜清洗机同时转动,人们将刚从地里运回来的萝卜,装入萝卜清洗机,一番刷洗,一个个“泥娃娃”瞬间变成了“白胖子”。接着,工人们将萝卜捞出水池、装入网袋、扛上货车……
  目前,卯昌举通过种植萝卜,带动周边近100户农户种植,辐射效应日趋凸显。
  卯昌举是威宁蔬菜产业发展的典型代表。
  蔬菜专家董恩省认为,目前在威宁,蔬菜产业已经从昔日的“家庭菜园”逐步发展成为主产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是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优势产业,保供、增收、促就业等方面的地位日益突出。
  据统计,威宁目前蔬菜产业种植面积达86.36万亩,产量超过310万吨,总产值达38亿元,总纯收入在21亿元以上,覆盖12个贫困乡镇294个贫困村,覆盖贫困人口8.3万人。
 
★★苹果产业生机勃勃
 
  时下,走进雪山新街苹果园,但见工人在剪枝施肥,为苹果的开花结果做好基础性的工作。
  “威宁光照强,昼夜温差大,所产苹果质地好,是我国苹果专家认定的‘西南冷凉高地’优势苹果产区,也是贵州唯一的优质苹果生态适宜区。”市级苹果专家杨华说。
  目前,威宁在牛棚、迤那、斗古、中水、玉龙、猴场等18个乡镇新增苹果种植13万亩,全县苹果种植面积达33万亩,挂果面积10.8万亩,总产量8万吨,产值约3.2亿元,覆盖4个贫困乡镇16个贫困村,覆盖贫困人口2.968万人。(下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