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18-02-12

“熬”出来的幸福

作者:陈美群 时间:2018-02-12 阅读:307


 “熬”出来的幸福
——石门乡电商扶贫生态微工厂助农就业增收侧记
实习记者 陈美群


  立春时节,寒潮依然涌动,被誉为“海外天国”的石门乡银装素裹,别具一格的新农村建设在冰雪的装点下美不胜收。
  记者来到石门乡电商扶贫生态微工厂里,10余名工人有的在熬制麦芽糖,有的在包装室包装,工厂外气温零下5摄氏度,工厂内大家忙得热火朝天,暖意浓浓。
  “我们一天要熬制100多斤麦芽糖,麦芽糖制作的工序很复杂。从麦子洒水到发芽需要15天左右的时间,麦子发芽后才可以熬糖,在熬糖的前一天把玉米准备好磨面,浸泡一晚,第二天一早开始熬,一直到晚上十一点左右糖才可以出锅,熬一锅糖从打玉米面开始算,需要二十多个小时。”石门乡民主村贫困户何德平一边用锅铲来回翻搅锅里的糖一边介绍。
  何德平告诉记者,她家是精准扶贫户,家庭困难,母亲今年92岁了,丈夫在家照顾老人做点家务,孩子在贵阳上大学,经济负担重。来上班之前日子苦,想找适合的工作赚点钱又苦于找不到,坐着干着急。还好自己有熬糖手艺,在生态微工厂熬糖一个月有4000元的收入,能够补贴家用。说到这儿,何德平幸福满满。
  何德贤也是在微型工厂里就业致富的典型。
  何德平和何德贤是亲两姐妹,何德平告诉记者是母亲把熬糖的手艺传给了她和妹妹。
  走进储藏室里,何德贤正蹲在地上捯饬麦芽。
  “我家负担重,5个娃娃,老大在遵义读大二、老二在贵阳读大一、老三在读初三、老四读初一、最小的一个读六年级,在这里靠手艺挣点钱给娃娃做生活费,一个月有4000元的工资,上班的地方离家近,下班就可以回家,我已经很满意了。”何德贤笑着说。
  包装室里各式各样的包装让记者眼前一亮,麦芽糖出锅后会拌着核桃、花生、酥麻等制作成味道不同的品种。
  记者从操作台上拿了一块试吃,纯手工制作的麦芽糖味道确实不一样。初咬上去粘粘的,但轻轻嚼几下便在唾液的作用下融化了。甜,但甜而不腻;香,是淡淡的清香。这种味道让人想起了小时候,过年时,妈妈纯手工熬的糖,就是这个味道,浓浓的乡味。 
  “我们公司在石门乡做电商扶贫微工厂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带动贫困户就业,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目前带动10户贫困户户均1人就业。现在主要生产纯手工熬制麦芽糖,贫困户可以以人力、农产品原材料、股金等入股分红,销售利润的70%返给贫困户。”威宁益民电子商务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李臣果如是说。
  “我们电商扶贫微型工厂从开业到现在,已熬制了2000多斤麦芽糖,销售额5万余元,以电商和实体店两种形式销售,麦芽糖借助电商平台已销售到北京、广州、云南等各大城市,按月算销量还是可以的,并得到了顾客的好评。”石门乡电商扶贫微型工厂负责人何梅说。
  石门乡电商扶贫微工厂不仅传承了当地纯手工技艺,还让农民实现了闲时当工人,忙时做农民的愿望,实现了务工、务农两不误,切实带动了农户就业增收致富。
 


刚出锅的花生味麦芽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