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贵和他的石房子
作者:沈光勇 卯龙艳 时间:2018-02-13 阅读:170
黑石头镇的石匠王明贵用30年时间,为自己也为儿孙修建了一座名符其实的石房子,风格迥异,功能齐全,在当地传为佳话。
坚硬的石头让一个石匠的性子,和凿出的基石一样厚实,并用手里的铁锤和凿子寻找坚硬,用手上的老茧诉说岁月,诉说不朽。
石匠30年,要造一座属于自己的石房子
“我已经忘了自己是何时和石头结下缘分,我一直有一个梦想,就是要造一座属于自己的石房子。”王明贵说完这句话,语气坚定。
王明贵今年68岁了,平时靠种庄稼养活一家人,农闲做石匠是他多年的兴趣爱好,可他花在琢磨石头的时间和精力远比种庄稼的多得多。
30多年前,王明贵和妻子从老房子迁移到山里,开始了他为期30年的造房计划。
交通不便、物资匮乏是当年的生产和生活现状,为了建造石房子,王明贵遇到的困难可想而知。
开始时,因交通阻隔只能靠人工搬运,王明贵和他请来帮忙的左邻右舍一起,每一个人背着一个大背萝,身上压着比自己重的石头,一步一步往山上走,汗水湿透衣袖,能量快速流失,呼吸急促心跳加快,来来回回的翻山越岭把手磨起了茧,把脚磨起了泡。
后来,王明贵尝试着用用木头和石头做成“手推车”,虽然效率提高了不少,但又遇到了新的问题,“手推车”做工粗糙摩擦阻力太大,采用多种办法润滑效果都不好。
而且山路蜿蜒崎岖难行,每次用车子运石头上山需要4到5个人一起推动。比起肩背手抱是好了不少,但也并不轻松,肩磨破了,脚起茧了,手受伤了。再苦再累,从没有谁听过王贵明一句怨言。
王贵明没上过学,不会利用图纸设计房子,但他的心里有理想的石房子模样。当某个角落出现技术问题,他就一边打石头一边琢磨,这一打就是半夜,废寝忘食地打造心中理想的部件。
“你这样一辈子就为了这一件事你难道不后悔吗?”面对记者的问题,王明贵笑着说:“人生如果找不到自己的目标,那才是真的后悔。”
面对质疑,他却毫不犹豫
“一把年纪了,还盖什么石房子?劝他多少回了,做点轻巧农活,听不进去,非把自己累成这样。”说起父亲王明贵为了石房子一辈子操劳和痴迷,他的儿子王建文并不理解。“我在外面打工挣钱,家里不缺吃不缺穿,他就喜欢折腾。”
面对儿子的质疑,王明贵却毫不犹豫,继续日夜操劳盖他的石房子。无奈之下,王建文去了上海某家修船厂打工了,主要负责船体的焊接,每天面对的都是高精度的要求和全自动化的设备。
一向对石匠手艺不感兴趣的王建文,从没想过要传承父亲的石匠手艺,可是从小受到父亲苛求完美工作态度的影响,他在修船厂做任何事都坚持精益求精。
几年下来,王建文有了不少的积蓄,静下心来回想父亲所做的一切,特别是那股不服输的钻劲和忍劲,不是一直是自己所坚持的吗?其实自己和父亲是一路人,王建文在思想上与父亲产生了共鸣。
王建文毅然辞了修船厂的工作,打起背包回家帮父亲修房子。从上海回来后,他不再忍心看着自己的父亲用最老式的方法盖石房子。
面对父亲的不懈坚持和努力,王建文被感动了,他买来了小拖拉机运石头,还买来了各类石头加工的电动机具。
“建造这座石房子是我父亲一生的心血,帮他完成心愿也是我作为儿子该尽的孝道。”王建文说。
30年时间,王明贵从一块块基石到房子落成,从原始的背篓到拖拉机,从人工打磨到机器打磨,从壮年到老年,从儿子的反对到支持,他经历了太多,沉默的他一说起他的石房子,脸上的笑容再也遮不住了,满满的自豪与骄傲。
王明贵的汗水也许不值钱,他却顾不上擦擦自己脸上流淌的汗水,拼命在石头上打磨,用汗水浇灌出一个个平静的日子,辛辛苦苦盖一所自己的石房子。
石房子建好了,离不开妻子默默支持
修完第一层后,王建文不干了,动员父亲花钱买来钢筋水泥请来工匠,把第二层盖成了现代小洋房,看上去装修水平还很高,住起比城市的房子还舒适。
如今,在儿子王建文的帮助下,王明贵的石房子完工了。说起自己痴迷于石房子建造的这30年,王明贵说:“自己心里最愧疚的是让妻子吃了太多苦。”
30年里,王明贵家里的所有大小事务,无论下地干活、栽种庄稼,还是柴米油盐都由妻子一手操办。
王明贵每天就是取石料、下石脚、洗石材,春来暑往,心无旁骛。有时为了找到一块合适的石料,王明贵要翻山越岭到处寻找,一去就是几天,家里的事根本顾不上。
千辛万苦把毛石运回来,下石脚、洗石材、砌石墙是一个浩大的工程,用纯石头打造一个房子困难程度不可想象。
王明贵不但要打造自己的石房子,有时也制作一些简易的石制劳动工具,石磨、石桌、石凳、石炉等,应有尽有,而且做工精细。
除了做石工外,王明贵还会做木工,平时家里的农具、门窗、衣橱、床铺、菜箕、背篓、篮子等他都亲自动手制作或修理。
王明贵的家本来不富裕,但他的妻子还是靠种庄稼获取收入支持他,从未反对,得空了也帮着一起做。
“如果没有母亲的支持,我父亲不可能完成这个梦想。”王建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