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年味
作者:马丽梅 时间:2018-02-13 阅读:227
突然翻看日历,才知道快要过年了,记忆被拉回到小时候,那是在没有结婚以前,一到快过年的时候,最高兴的就是我和弟弟。
那时候,离过年差不多一个月就计划着过年要和父母进城办年货,想着自己要的东西,期盼着过年那天来得快一些。在快要过年前十几天,大人们就开始搭灶、熬糖、推豆腐、做酱、蒸黄粑等,这些东西都是我们平常吃不到的。做这些东西的时候,就是我们小孩最高兴的时候。我们就在附近玩耍,跳绳、捉迷藏、拿石子、打毛球(里面是皮条扎的,外面在缠上毛线。也有里面吹个气球,外面缠毛线的,这种大并且拍在地上可以弹得更高)、修地等。时不时地就派一个小伙伴跑到火塘边去偷看一下做好没有。要是快要做好了,就大声呼喊其他小伙伴来,这时大人们会先分我们一点解解馋。要是遇到下雪就更好玩,每人两根小木棒,到大坡上滑雪,玩得高兴了一整天不回家,还把鞋都滑烂了。那时穿的都是母亲做的布鞋,鞋底比较薄,前面的布经常最先烂个洞。
不过,最让我们高兴的是去接爷爷奶奶来我家过年,因为那样即使在过年的时候我和弟弟做错了事情,买了不该买的玩具,爷爷奶奶也会护着我们,不用挨父亲的木棍条子。母亲每年都会给奶奶准备新衣服,父亲在过年时会当主厨,母亲当下手。这也许就是为什么我们都觉得父亲做的菜比母亲做的菜好吃的缘故吧。
到了年夜饭那晚,爷爷奶奶坐在最里面。父亲母亲要把好吃的菜先夹给爷爷奶奶尝一下,我们才开始动筷子。大家边吃边聊,有说有笑。吃完饭后,我和弟弟迫不及待地给父母要红包,父亲每年都给的比母亲多。发完红包,父亲还要去值班,母亲却忙着收拾碗筷,顺道准备第二天早上要吃汤圆用的佐料。
这时就剩弟弟和我陪爷爷奶奶看春晚。我最高兴的就是可以听爷爷讲故事,讲他们过去给地主背货,走过哪些地方,中途又遇到什么事,闹饥荒是如何熬过来的等等。陪奶奶看电视,奶奶总会说:“现在你们好过了。”可能正是由于他们经历了很多艰难和不易,经历了太多的艰辛,才更懂得珍惜,更懂得节俭,并教诲我们要学会节约。所以在我的记忆里爷爷奶奶是最节俭的,如我们吃剩的菜他们不准乱到,看到地上有颗红豆,苞谷都要捡起来揣在怀里。衣服破了也舍不得换,哪里破了烂了他们就自己缝缝补补。买的新衣服都是出门时穿在外面。总说“还是好的,还可以穿,旧衣服穿在里面人家又看不到。”
在我的记忆中,爷爷是最能干的,什么都会做,经常变着花样给我们做好吃的。如用喝完香槟的空瓶子来做擀面棒,揉苦荞面擀面条给我们吃,用薏米面揉了扯块块汤,放些藤藤菜(一种缠绕在树上的野菜)在里面,捞在碗里放上爷爷用开水烫的酸菜,在放点辣椒就是一碗很美味的佳肴了。奶奶则负责四叔和小叔家的菜米油盐。一到赶场天,奶奶就背着一个大背箩去采购。爷爷总说奶奶会剩五分钱在兜里,回来的路上买几盒火柴。我们有时会跑到半路接奶奶,其实是想吃奶奶背箩里的糖果。
随着时光的流逝,爷爷奶奶脸上也多了很多皱纹,头发也变白了,背也不像我记忆中的笔直了。眼睛也看不见,耳朵也听不清。即使这样他们两位老人还一直不肯闲着,依然很热爱生活。前几天回去看他们,爷爷还在门前用手摸索着修理农具。对待这些农具,就如他的根,他不能没有根。奶奶还在听新闻,听国家大事,听党的好政策。爷爷的耳朵不怎么好使,都是奶奶听完又大声挨近说给他听。他说奶奶就是他的耳朵。每回去一次,他们都会说“你们要好好的工作,要珍惜这么好的生活。现在的国家好,政策也好”。
记忆中的年味会让我珍藏一辈子,它是我欢乐的源泉。与此同时爷爷奶奶的言行无时无刻不在鼓励我前行。
春节将至,春节作为我国的传统节日,几千年的传承,有许许多多的习俗流传下来,但是还有一些习俗渐渐地被人们遗忘了,年味儿也渐渐淡了。不过老一辈勤俭节约、热爱生活、尊老爱幼等优良传统值得我们学习。这种传统无形当中也在鞭策着我们每一个人,让我们以身作则,并一直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