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安居 致富有路
作者:卯龙艳 时间:2018-02-13 阅读:219
生活安居 致富有路
——再访哲觉镇论河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
记者 卯龙艳

张鑫正在辅导学生做作业

张鑫正在辅导学生做作业
2016年1月19日,来自哲觉镇论河村的16户苗族特困户搬出大山住进新家,成为该镇首期移民搬迁工程的受惠者。哲觉镇也成为全县较早开展易地扶贫搬迁的乡镇之一。
2016年12月,家住论河村“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老鹰箐组、瓦房组的82户369名老百姓也搬进了位于论河河畔的易地扶贫安置点,开启了新生活。
时隔一年,离开故土搬出大山的老百姓生活如何?
近日,记者再次走访论河村易地扶贫安置点,与住进新家的老百姓聊聊搬出大山后的生活。
“住进新房子 迎娶新娘子 过上好日子”
2月10日,农历腊月二十五,是苗族小伙张正贤大喜的日子。当天,他在论河村的小广场办酒席迎娶和自己相恋多年的女友。
张正贤穿着苗族传统服饰忙前忙后,好不容易才脱开身和记者聊起搬迁到论河村后的生活。
“我家原来住在论河村6组,特别偏远,寨子里一条像样的路都没有,我们年轻人出行还能靠摩托车,我父母年纪大了,走哪里都只能靠双脚。家里条件也不好,住的是几十年前修的土墙房。因为家里困难,我初中毕业就到外面去打工了,后来就认识了女朋友。”张正贤回忆道。
为了补贴家用,张正贤一直在外务工,生活一直辗转流离。还在江苏省务工他,结婚时刚返乡半个月。
“我好几年没回家了。如今回到家看到家里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心里说不出的高兴。我家四口人,按照镇里面每个人25个平方米的安置标准,加上阳台,现在住的是100多平方米的大房子,家里的家具电器也一应俱全,干干净净,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要是有时间我带你到老家去看看原来的样子。”张正贤乐呵呵地说。
“现在出门就是论河村的集镇,有小广场,有门面,我打算用打工存下来的积蓄做服装生意,和媳妇一起努力把日子过好,照顾好父母。”张正贤说。
张正贤家居住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现已形成一个小集镇,如今回到家乡,看到家乡的发展变化,张正贤下定了留在家乡的决心。
“希望留在家乡 为家乡的教育做贡献”
当被问起毕业后的打算时,今年21岁的苗族姑娘张鑫说自己最大的愿望就是能考上教师,在家乡论河小学教书,为家乡的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从贵州省现代经济学校教育学专业毕业后,张鑫就到论河小学实习授课,在学校教孩子们拼音和算术,每个月有1500元的收入。
“我家里一直比较贫困,土地不多,加上母亲患病,家里的开销一直都是父亲在外务工维持,我还有一个妹妹和一个弟弟,他们俩都还在县城读高中,学习成绩也很好。2016年12月搬家后生活改善了很多,环境干净整洁,家里用的是自来水,我妈妈再也不用带着病身去挑水了。”张鑫说。
如今,张鑫每个月的工资能为家里减轻不少负担,父亲张顺明在外务工收入也不错,经过多次医治,母亲的病也渐渐好转,一家人的日子渐渐有了起色。
论河小学位于论河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附近,张鑫走路去学校耗时不到5分钟,这也给她的教学带来了不少便利,现在正值寒假,学校早已放假,张鑫家的小客厅就成了附近孩子们的小课堂,孩子们做寒假作业时遇到不懂的地方就会跑到她家请她解答。
“我们这个小区里住的都是从偏远地方搬来的群众,搬到这里后,孩子就在论河小学上学。”张鑫告诉记者。(下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