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底彝寨的“文旅融合”之路
作者:陈武帅 时间:2018-02-27 阅读:332
初春时节,走进板底乡板底社区特色小城镇,冰雪覆盖下的一幢幢彝族特色民居映入眼帘,小青瓦、雕花窗、彝族图腾等传统彝族建筑风格融入到现代建筑中,竹篱笆编织的寨子让彝寨独具魅力。
近年来,板底乡板底社区正是“以扶贫为核心,以旅游为载体”,成功走出一条“文旅融合”的发展之路。
一
千亩杜鹃花林下,宽敞的水泥路沿着村庄蜿蜒,一个山间小湖碧波荡漾。这就是板底乡板底社区海草花场,板底乡游客接待中心农家乐就在这里。这里不仅可以品尝彝家坨坨肉、彝家咂酒、彝家荞粑粑,还可以聆听优美动听的彝家敬酒歌。
“近年来,我们板底社区依托旅游业发展迅速带动了一批群众脱贫致富,一家家独具特色的彝家农家乐,让外地游客不但能欣赏到板底独特的民族文化,还能尝尝彝家丰盛的美食,生意一直很不错。”板底社区支部书记龙再先介绍说。
目前,板底乡板底社区古彝寨风情民居规划建设为4A级旅游景区建设项目,是提升板底旅游品牌,聚旅游、民生于一体的建设项目,总投资4.5亿元作风貌整治、道路建设和游客接待中心、彝族主题酒店、彝族博物馆等旅游配套设施建设。
在实现“文旅融合”战略举措中,板底乡还依托系列农特产品和传统美食以及民族服饰、民族工艺品的设计、包装和加工,丰富威宁旅游产品,促进文旅融合发展。
“在打造特色小城镇过程中,我们突出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把小城镇民族风情、文化底蕴、自然风光等结合起来,走文旅融合发展的新路子,积极打造民族文化旅游品牌,为全面实现脱贫致富奠定坚实的基础。”板底乡党委书记陈劲松对文旅融合发展充满信心。
二
一幢二层小洋楼门外,树藤编制的篱笆上爬满了花草,这就是板底乡板底社区安启凤的家。
在板底乡,安启凤是远近闻名的制作彝族传统服饰的行家里手。她不仅传承了这门古老的手艺,还依靠卖民族服装成了寨子里最先富裕起来的人。
村民们说,安启凤制作的彝族服装不仅刺绣精致,而且样式新颖,谁家有女儿出嫁或者逢年过节做新衣时也会请她帮忙做。
走进安启凤做衣服的工作室,只见墙上挂满了已经制作好的彝族服饰,另一间房子里则整整齐齐地放着做刺绣和衣服需要的东西,缝纫机、各种规格不同的剪刀、一包包长短不一的缝衣针或绣花针、各种各样颜色丰富的丝线、一匹匹做衣服的布匹……
“民族服装有自己独特的魅力,特别是火把节、端午节等重大节日,彝家儿女都喜欢穿民族服装,这时候也是卖民族服装生意最好的时候。”安启凤高兴地说。
2017年,板底乡板底小学统一为学生购买儿童彝族民族服装,安启凤一下子就接到制作1000余件民族服装的订单,忙得不亦乐乎。
如今,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安启凤的民族服装店生意也越来越好。据安启凤介绍,民族服装不仅卖给当地的群众,许多外地来的游客出于好奇都会买点民族服装带回去。一年下来,安启凤靠制作民族服装就有10余万元的纯收入。
三
“昔闻古时人,变人不像人。变人像野兽,猴的脸,鼠的样。吃野果,喝露水,穿树皮,上者为雀,下者为槽......”这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彝族古戏《撮泰吉》表演的开场白。
据了解,板底乡民族文化是绽放在黔西北高原的一朵奇葩,这里不仅有人类“戏剧活化石”之称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撮泰吉》,还有彝族舞蹈史诗《阿西里西》等大型歌舞,为“文旅融合”发展奠定了得天独厚的条件。2011年板底乡板底社区荣获全省“30个最具魅力民族村寨”称号,2013年又荣获国家民委颁发的特色民族村寨称号。
如今,板底乡许多热爱“撮泰吉”的年轻人,都曾向文道华拜师学艺,比如板底乡板底社区的罗晓云、罗高云等。文道华不仅把“撮泰吉”的整套祝语毫无保留地传给年轻人,他还向年轻人传授了面具、狮子等道具的制作技艺。
2017年8月28日,板底乡荣获首批“全国‘双语和谐乡村(社区)’示范点称号。全国 “双语和谐乡村” 的成功创建,彰显了该乡推进双语和谐乡村工作的成效,是发展“文旅融合”的有一块靓丽名片。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风景是旅游的主体。”近年来,板底乡结合旅游文化资源优势,制定出切合实际、长远发展的旅游发展规划,向纵深挖掘旅游文化内涵,因地制宜发展特色旅游产业,强力推进全域旅游建设,通过“文旅融合”带动当地群众实现脱贫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