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18-03-02

小土豆的华丽蜕变

作者:杨静 时间:2018-03-02 阅读:218


 小土豆的华丽蜕变
——五里岗街道寒洞社区种植三膜马铃薯助农增收小记
实习记者 杨静  

 


村民在三膜马铃薯基地内进行早期管理


  立春之际,冰雪消融,万物复苏,百姓勤耕于地。
  正月初八,记者走进五里岗街道寒洞社区,遥看千亩三膜马铃薯大棚,在阳光下反射着熠熠的光,景象好不美妙。
 
好路子改变观念
 
  据五里岗街道党工委委员、宣传委员曹宣斌介绍,寒洞社区在没有引进三膜马铃薯技术以前,百姓几乎靠传统种植业养家糊口。种植出的东西,要自己拿到市场上去卖,运气好一点的时候还能多卖点钱,运气不好时,一年到头就当白干,东西烂在仓库却无可奈何。
  曹宣斌告诉记者,寒洞社区2016年9月着手建立大棚,同年11月份投入使用,到目前共建起了287个大棚,占地1750亩。建大棚的资金一部分由贵州脱贫攻坚投资基金扶贫产业子基金支持,一部分由广西格霖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投入。
  走进基地,只见大棚里新长出的土豆苗生气盎然。
  “别看它们现在还小,等它们成熟后收到的效益是很可观的。”中垦署业有限责任公司驻五里岗基地负责人李瑞琪高兴地介绍着。
  三膜马铃薯引进寒洞社区之后,开拓了致富新路子,带动了百姓的种植热情。
  “以前,我们搞传统种植,只能让我们保障基本的生活,现在有了三膜马铃薯这个技术,增加了我们的收益,我们是很愿意配合村里面搞这个种植的。”村民张朝凤告诉记者。
  土豆在收成以后,由合作社和集团联系买家,百姓少了许多后顾之忧,因此改变了百姓的种植观念。

新品种引领脱贫
 
  “寒洞社区突出打造‘费乌瑞它’早熟品种,这是土豆新品种,市场销售这类种子也需要2毛到3毛一颗。”曹宣斌告诉记者。
  “费乌瑞它”的特点是生育期为两个月,生长势强。花冠兰紫色,花粉较多,易天然结果。形状为椭圆形,皮色淡黄,肉色深黄,表皮光滑,芽眼少而浅,结薯集中4~5个,淀粉含量和营养价值高,品质好适宜鲜食和出口,休眠期短,产量较高。
  “过去,马铃薯是贫穷的代名词,没有人能想到马铃薯其实也可以致富,现在,三膜马铃薯引进我们社区,种植“费乌瑞它”后,第一批鲜薯就可以按照市场价2元每斤卖出,每亩地可产4到5吨的马铃薯,这样算下来,效益是很可观的。”曹宣斌向记者介绍到。
  相比较以前,寒洞社区的百姓种植土豆品种粗糙,产量少,效率也比较低。现在,寒洞社区引进的“费乌瑞它”土豆,在品种、产量、效益上都能看出土豆品种革新的成功。
 
强技术带民致富
 
  有了好品种,种植技术是下一个关键。近年来,威宁大力引进了水肥一体化技术和设备,引进了测土配方、防病防疫、施肥等技术,不断推进小型机械化种植,马铃薯产量和质量不断提升。原来老百姓的种法叫“梅花窝”“满天星”,不透风易生病,易水涝。2015年,威宁从山东引进了三膜种植技术,提高了产量,且能够错峰上市,卖得出好价钱。
  土豆种植好了,收获之日,效益分配怎么处理才好?曹宣斌向记者介绍,寒洞社区从建立三膜马铃薯大棚开始就和老百姓说明了,效益产生后按照“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模式进行分红,集团占85%,剩余的15%按照两种方式进分红,一是普通农户占10%,村集体占5%,一种是贫困户直接取走剩下的15%。
  在基地中,记者看到了正在为马铃薯除草、浇水的村民张朝凤。
  记者从她口中了解到,她家有5口人,三个孩子都在读书,两个在城里念高中,一个在村里念初中,家庭的负担比较重。在没有引进三膜马铃薯之前,他们家的生活开支只能靠孩子的父亲出门务工,每月挣取3000元工资勉强维持,要说致富,那只能是空谈。现在,社区产业调整好了,致富路子新了,三膜马铃薯成为了他们脱贫的“良方”,土豆成熟之前,他们还能在基地中赚取额外的生活零用,日子渐渐好起来了。
  “现在政府对我们的帮扶真的很多,平常有补贴,现在有致富新产业,平常我们还能来基地中做做工,每天也有70元的报酬,年底还能得到马铃薯的效益分红,真的知足了。”张朝凤笑着告诉记者。
  寒洞社区在发展马铃薯种植的同时,还建立了马铃薯全粉加工厂,在马铃薯成熟时,可以把马铃薯加工成薯条、薯片、薯粉等成品销往外地。通过当地自身优势,带动当地经济发展,保障当地居民生活,带领当地居民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