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18-03-05

调结构调出增收致富路(上接一版)

作者: 时间:2018-03-05 阅读:193


 (上接1版)
 
重引领加快标准化基地建设
 
  初春2月,深入田间地头,记者亲身感受到了威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后带来的变化。
  经济农作物从以往的零星种植变成了今天的连片种植,从简单粗放的传统种植方式变成了今天的精细化管理种植。
  放眼望去,田间地头建起的一个个智能大棚连成一片,在阳光的照射下,大棚闪闪发光,犹如一幅幅美丽画卷。有的大棚内种植三膜马铃薯,有的种植蔬菜,有的种植水果。
  近年来,在县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县各乡镇(街道)因地制宜进行了大规模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在产业结构调整中注重示范引领,进一步加快标准化基地建设,通过基地建设辐射带动贫困户参与产业发展实现脱贫致富。
  截止目前,建成连片种植规模200亩以上的蔬菜基地11个,其中连片规模1000亩以上的9个。建成中药材标准化基地8个,建成马铃薯规模基地56万亩。  
  通过积极培育农业经营主体的方式,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规模化经营,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全县县级以上龙头企业达67家,辐射带动农户数达2.6万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累计达2299个,流转土地面积2.6万亩,带动农户4.1万户,助力8000户贫困户就业。
  全县新增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21个,总数达47个,实现了乡乡镇镇农业园区全覆盖,特色优势主导产业全覆盖。
 
出真招让农民增收致富
 
  2月28日,记者来到海拉乡海昌社区,映入眼帘的除了满目青翠的松树林,就是一块块平整的红土地。近年来通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红土地里种下了黄党参,生长出了农民的幸福人生。
  “过去我们这里海拔高,种包谷收成也不好,但不种包谷又找不到其它种的,就种了自己吃和喂猪。家里面的收入低,现在就不一样了,政府让我们种党参,我们就跟着合作社种,收入很好,一年党参要买七八万块钱,比种包谷好太多了,现在经济条件也越来越好。”海拉镇海昌社区村民邹元六乐滋滋的说。
  据了解,海拉镇2017年共发展党参种植1000余亩,亩产800至1000斤,产值9000至12000元,带动农户增收6000至9000元,带动360户1608人种植党参,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20户589人。
  海拉镇通过示范点的打造,目前已建成党参粗初加工基地一个,具备包装出售的能力,2018年规划新建农业观光道2.5公里,高位30立方蓄水池3个,计划辐射带动全镇种植党参20000亩,预计产值1.76亿元,带动人均增收3400元左右。
  在全县来说,像海拉镇这样通过调整产业结构促农增收的实例,每个乡镇(街道)都有,而且成效显著。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民致富。
  威宁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还积极探索利益联结新模式,引导农民建立各种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规模生产基地,不断探索股份合作制、二次返利、利益共同体等更趋紧密的合作机制,提高农民组织化水平。同时,充分借鉴“塘约道路”经验,建成一批利益联结紧、运营模式新、贫困群众参与面广的改革试点,充分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达到富帮穷、穷帮穷,共同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