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路上“变奏曲”
作者:卯龙艳 张飞 时间:2018-03-06 阅读:299
【开栏的话】
近年来,在威宁这片神秘而广阔的土地上,谱写了一曲曲攻坚克难、激扬奋进的赞歌,150余万威宁人正凝心聚力,打响了一场场攻坚拔寨 、同步小康的脱贫攻坚战。
2018年是威宁经济社会发展至关重要的一年,是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同步小康、迈上乡村振兴新征程的关键之年,贫困村的脱贫摘帽是实现全面同步小康的关键之战。大山深处,到处都有翻天覆地的变化,到处都能听到抽枝拔节的声音。
为了全面展示我县脱贫攻坚同步小康取得的成效,全面展现贫困村经济社会等方面发生的历史巨变,威宁新闻信息中心精心策划,特别组织了“脱贫攻坚同步小康·聚焦贫困村”大型采访系列专题报道活动。
即日起,在《威宁每日新闻》开辟专栏,本报将选派精兵强将深入开展“走转改”,走进全县贫困村特别是84个深度贫困村,全面推进大型采访报道活动,深入各乡镇、街道、各村基层一线,深入广大人民群众中,大力宣传我县贫困村经济社会发展和脱贫攻坚工作,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社会事业、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等方面取得的各项成就,为全县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奠定坚实的舆论基础。
从本期开始,本报陆续推出“脱贫攻坚同步小康·聚焦贫困村”大型系列专题报道,敬请关注!
“脱贫攻坚同步小康·聚焦贫困村”大型纪实专题系列报道(1)
“脱贫攻坚同步小康·聚焦贫困村”大型纪实专题系列报道(1)
脱贫路上“变奏曲”
——访黑石头镇深度贫困村陆坪村
记者 卯龙艳 通讯员 张 飞
作为全县的深度贫困村之一,陆坪村是黑石头镇最偏远的村,这里山高坡陡,土地贫瘠,中低产土地占全村耕地面积的70%以上,坡地占60%左右,加之交通不便,老百姓缺少发展门路,增收致富困难,陆坪村成为远近闻名的“贫困村”,外出务工成为多数老百姓增收的主要途径。
“前些年,迫于生计,我们村有劳动能力的青壮年差不多40%以上都常年在外务工,村里土地差,一年种出来的粮食还不够半年吃,不出去能怎么办!”村支书蔡朝华告诉记者。
陆坪村333户1728人,其中贫困户就有215户,建档立卡精准扶贫户932人,贫困人口占全村总人口的三分之二左右,贫困人口多,脱贫任务重、压力大。
陆坪村地理自然条件较差,全村平均海拔2250米,平均气温16℃,无霜期200天以上,全年日照时间长,被誉为黑石头镇的“小西藏”,又有小河绕村而过,水资源丰富,特别适宜于发展蔬菜种植以及经果林。
近年来,陆坪村抓住机遇因地制宜谋发展,贫穷落后的面貌日益改善。“按计划我们村到2019年就要脱贫出列,照现在的发展趋势,我相信到时候一定能按时脱贫出列。”蔡朝华信心满满。
产业调整:找准产业 加速脱贫
入春以来,眼看地里的大蒜马上就到了收获期,家住陆坪村蔡田组的村民蔡朝云心里说不出的高兴。每天早上到地里浇水、除草成为了他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哪怕地里没事做,我每天也要去看看心里才踏实。”
一向头脑活泛的蔡朝云为了生计当过小工、货车司机,常年在外务工。原以为会一辈子在外打拼的他,2017年回到家乡后选择留在老家。
“年纪轻轻时就跑到外面去了,在外面也淘到了不少见识,现在回到家乡感觉家里的变化还是挺大的,特别是路修好了,出行、运输都很方便。我们蔡田组地势比较低,水也充足,我就想留在老家发展蔬菜种植。”蔡朝云说。
蔡朝云在昆明当货车司机时曾多次帮别人运输过大蒜、萝卜、白菜等,多次运输下来,他渐渐掌握了市场上各类蔬菜的交易信息,便萌发了回乡种蒜的想法。
一向敢想敢闯,说干就干的他,2017年8月回到家乡和村民蔡朝斌开始着手准备种大蒜的事。“蔡朝斌原来也是在昆明当货运司机的,我们俩经常跑蔬菜运输,知道现在蔬菜行情还不错,后来两人一合计就回到老家种蔬菜。等这一季大蒜卖了,我们就要种植辣椒,现在正在育苗。”
目前蔡朝云和蔡朝斌种植的大蒜有30多亩,按照去年大蒜的价格,蔡朝云估计每亩地的收益至少在5000元以上。
一直以来,陆坪村的种植都以传统的包谷、洋芋为主,亩产效益低,增收困难。2016年起,陆坪村村支两委开始鼓励老百姓转变种植模式,大力发展经济效益好的蔬菜、经果林种植,种植苹果300余亩。2018年,全村计划种植核桃1000亩、花椒200亩、大蒜300亩,逐步改善全村的产业发展,拓宽老百姓增收致富的途径。
易地扶贫:搬出小康新生活
“现在我们全家住进新家已经一年多了,生活各方面都很好。父母看病方便了,孩子上学也方便了,我和媳妇每个月挣的工资除了能负担全家人的生活开支还能存一部分,日子越过越好。”当被问及搬迁到城里后的感受时,35岁的浦士用这样说。
2016年,家住陆坪村箐竹组的浦士用一家因为当时居住的地方是滑坡泥石流地带而举家搬往县城五里岗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
家里人口多,父母年纪大了需要照顾,几个孩子又正值上学的年纪,在老家时浦士用一家的开支主要靠夫妻俩务农和打零工维持,日子过得紧巴巴的,搬进城里后,为了过上更好的生活,浦士用和妻子黄小米开始四处寻找就业的机会。
现在夫妻俩都已经找到工作,孩子也在附近的学校上学。“还好我和媳妇都读完初中,后来两人都在雪榕集团找到工作,现在我们俩一个月的工资加起来有7000多,加班多点的话收入还会更要高一点,负担一家人开支基本没问题,住的房子是政府提供的,不用操心房租,比原来在老家时好太多。”
受地理环境限制,陆坪村的蔡田组、箐竹组和和平组上百户老百姓都居住在易发生地质灾害地带,2016年起,为了保障老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解决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情况,政府对这3个组的老百姓实施易地扶贫搬迁,自2016年起,全村涉及易地扶贫搬迁的122户老百姓按批次陆续搬迁,预计今年年底全部搬完。
道路交通:“大路修到家门口 脱贫致富不用愁”
“山高坡陡,出行靠走”。说起陆坪村的道路交通情况,41岁的沈石美深有感触。
“我嫁到这里快20年了,当时嫁过来的时候村子就只有几条小毛路,一晃十几年过去了,村里的路虽然扩宽了点,但依然是毛路,只有摩托车和拖拉机能通过,晴天一身灰,雨天打滑步行都困难。”
土地肥力差,广种薄收;山高坡陡,出行困难,缺乏产业和交通受阻成为陆坪村贫困的主因。
为了打通脱贫致富的“输血造血主动脉”,2016年陆坪村争取到农村公路建设项目,争取资金扶持,实施了9.5公里的通村路建设,2017年8月,道路建成通车,陆坪村有了一条像样的大路。
目前,陆坪村陆坪组的3.5公里通组路建设正在实施中,年底完工后该组53户168人的出行难题将得到解决。
“现在村里路通了,我们拉庄稼、跑运输、去镇里赶场都方便了,别人要上门来买我养的黑山羊也方便了。最近这两年有些原来在外面打工的小青年也回来了,村子里一下热闹了很多。”家住陆坪组的黄小本高兴地说。
2015年因为妻子和儿子都生病,黄小本家为了支付医疗费用陷入贫困;2016年黄小本得到1万元的精准扶贫产业发展资金,他用这笔钱买了一头小牛和几只黑山羊,去年通过卖小羊羔和山羊,家里增加了上万元收入,实现脱贫出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