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音岩“斗贫记”
作者:马召凤 张飞 时间:2018-03-09 阅读:239
“脱贫攻坚同步小康·聚焦贫困村”大型纪实专题系列报道(2)
观音岩“斗贫记”
记者 马召凤 通讯员 张 飞
到黑石头镇观音岩村,记者走的是一条“水路”。
下了通村路,车子只能沿着山谷里的一条小河沟一直往前走,车在水和石头上颠簸,不断发出嘎吱嘎吱的碰撞声。这条从水上走的小路是山下几十户村民出行的重要通道,也因为路况差,村子里最多的交通工具是摩托车。
观音岩村是威宁84个深度贫困村之一,全村345户人,就有216户是贫困户。在当地人的口中,这里是“最不像黑石头的黑石头村落” 了。“开厂、河坝那些地方才是好地方,我们这里是穷旮旯。”观音岩村副支书杨银向总是羡慕地说起黑石头镇的另外一些村落。在这片土地上生活了大半辈子,杨银向对这里有着复杂的情感,离不开却又总是对村子的贫穷无能为力。
曾经有一段时间,观音岩村三分之二以上的年轻人全部外出打工。留下的是村子里怎么也种不好的土地和渐渐弯了腰的一代人,年轻人们拖着行李抱着不再回来的心态离开村子,然而两三年后,年轻人们又纷纷回到了家,用在外面打工所挣的钱在这片土地上盖起了房子,也因此,纵使这里是深度贫困村,我们所见的很多地方都能看到粉刷成白色的平房。
“第一批平房是打工的孩子们盖的。”说起房子,杨银向嘴角上扬。最近几年,村子里又多了许多平房,是在家种地的老人盖的。他说,这是在家的老人和打工的年轻人的竞争,在家务农的老一辈也在土地里挣到了钱,盖上了房子,改变了生活。
在观音岩村,贫穷是铁桶一样的高山,是弯弯曲曲没有尽头的泥巴路,更是村民们渐渐放弃改变的心态。“打工的在外挣钱,在家的带好孩子就算是功德圆满了。”很长一段时间里,这成了村里心照不宣的事情。也因此,村民们对改变的意向并不大,因为改变现状在村子里是如此的艰难。直到扶贫的脚步走进了村子里的角角落落,村民们才又有了新的斗志。“以前没人管,山旮旯的能干什么,现在帮扶多,大家又有了积极性。”
“就像没人管的孩子,突然有人管了,都想好好表现一下。”对于村副支书杨银向来说,这个村子最大的改变在于村民的不服输,很多原本等着吃低保的人家在这场大扶贫战略中,都开始谋划着自己的出路。在外力和内力的多方作用下,让生活有了改变。
去年,观音岩村有9户人家通过努力成功脱贫,蒋迎顺是其中一个。他的故事是这样的。
2016年之前,蒋迎顺的生活多少有些不顺心,两个儿子都在外面打工,两夫妻在家里种地。“生活一眼看到头。”在家种地糊口的生活不会更好也不会更遭。
2016年7月,蒋迎顺发了人生中的第一笔“横财”,县扶贫办给了他8000元帮扶资金,又给他买了100只小鸡。“谁说天上不会掉馅饼。”蒋迎顺笑呵呵的开始回家养鸡。几天后,村里组织了技术人员讲解养殖技术,蒋迎顺在几堂课之中学到了基本的疾病防控知识。7个月后,鸡长大了,重的有8斤多,一般的有5斤多,每只鸡平均卖60元,第一次拉到市场上,蒋迎顺就卖了1020元,并用卖鸡的钱又买了20只小鸡,这一条循环的养殖链条终于打通了蒋迎顺一家的脱贫之路,2017年,蒋迎顺脱贫了,并拓展了养殖范围,开始养牛,养猪,把第一批“脱贫鸡”发展成为完整的一条养殖链条,改变了他50岁以后的生活路径。
尽管观音岩村还有很多人没有脱贫,但是在这个村子里,越来越多的村民在生活的旋涡里,努力地挣扎,拥抱着新的生活。就像贫困户杨六顺所说的:“人家给你帮扶了,要争气。”
在观音岩村,杨六顺是出了名的勤劳能干。从2011年起,杨六顺就开始外出打工,每年,他都利用农闲时节外出务工一两个月,农忙时又回家务农,从种烤烟到种蚕豆,从外出务工到回乡卖煤炭,在脱贫的道路上,他尝试了很多种办法,摸着石头过河,在与贫困的较量中渐渐找到了发财致富的路子。2011年,种植烤烟,收成少。2012年,种植蚕豆收获了1万多块钱。2013年,回乡卖碳有了20000元收入……2016年,烤烟收入35000元,今年,杨六顺不打算外出务工了,盼了几代人的通组路就要从他家门前经过,那条困扰了他们半辈子的“水路”终于要成为历史,杨六顺承包了村民的土地,种植2万棵烤烟,算下来,5万块钱绝对少不了。
“明年能脱贫了。”杨六顺说道。
在观音岩村,越来越多的贫困户像杨六顺一样,开始了自己的谋划,在生活的重压下迎头斗贫,一步步改变着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