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制宜调结构 长短结合奔小康
作者:陈美群 夏炜 时间:2018-03-09 阅读:266
因地制宜调结构 长短结合奔小康
——么站镇果麦套种助农增收致富小记
记者 陈美群 通讯员 夏 炜
春天,是一个充满希望的季节,春暖花开,草青柳绿。
3月3日,记者来到么站镇香厂村,映入眼帘的是一幢幢灰瓦白墙的农家小院和郁郁葱葱的小麦地连着平整的水泥路。一山、一水、一地、一路、一村庄,绘就了一幅欣欣向荣的农村繁荣景象,景美如画。
2017年冬,么站镇以现有花椒、苹果产业基地为基础,以村级农民专业合作社为载体,根据各村实际,因地制宜,在花椒、苹果产业基地,集中以小麦业为主进行套种,推行“以短养长”“长短结合”,实现农民增收致富。
因地制宜找定位
如何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么站镇首先因地制宜找准定位。
近年来,么站镇为能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民致富,因地制宜找准路子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
“么站镇在2017年大幅度缩减了玉米种植,根据实地勘察土壤和气候,在田上村实施苹果种植,在样板点连片种植苹果1100亩,其中矮化品种600亩,乔化品种500亩,按照矮化品种每亩种植110株,乔化品种每亩种植42株,样板点基地预计种植苹果87000株左右。1100亩苹果种植全套种冬小麦,实现以短养长,让农民每年都有收入。”么站镇相关负责人表示。
同时,还在香厂村规划种植花椒1000余亩,全部套种冬小麦。2017年该村已完成花椒试种500余亩。目前,该样板点的花椒树种植成活率在95%以上,短期的冬小麦种植长势良好,丰收在望。预计在今年4月全部完成1000余亩花椒树种植规划。
效益联结谋富路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么站镇采取效益联结模式确保可持续发展。
田上村发展苹果种植,土地规划由村“两委”和合作社联合规划,组织农户种植。结合“三变”模式和“塘约经验”,种植所需土地由土地相对集中农户以入股方式提供,涉及农户覆盖60%以上贫困户。
经营、管理模式按照“三变模式”和“塘约经验”,种植经营管理由村级组织牵头,成立合作社。合作社负责市场开拓、管护技术指导等,入股农户具体负责所占股果树和小麦的管护、采收等,形成“村级组织+合作社+农户”的经营管理模式。
产生效益后,利益分配按照1:9模式(即合作社占10%,农户占90%)。
香厂村在花椒树种植中,种植所需土地由村“两委”联合合作社规划、农户参与,涉及农户覆盖60%以上贫困户。经营、管理模式为引进有实力的合作社,引进威宁农景种养殖专业合作社,与农户签订收购合同,按照4元每市斤落实保底价收购,并无偿提供管护技术指导,农户具体负责本户所有花椒树和小麦的管护、采收。
长短结合奔小康
以短养长、长短结合,么站镇加快群众脱贫步伐。
在大力发展长效产业的同时,么站镇考虑到以时间短、产效快产业来弥补长效产业带来的不足,因此该镇大力推广果麦套种。特色产业种植很好地带动该镇农业长效发展,为长效脱贫奠定了坚实基础,控制住了返贫途径。
“我家种了25亩花椒,25亩都套种了小麦,小麦在去年的12月份种下,预计在今年的6月份收割小麦。每亩能够收割小麦400斤左右,小麦现在的市场卖价在2到3元,可以有1000余元的收入,如果我们把小麦加工成本地小麦面条,加工费每斤0.5元,每斤面条能够卖到7到8元,每亩的小麦就有3000元左右的收入。花椒树也在2到3年后就挂果了,这种套种的方式对于我们老百姓来说是很好的,今年种小麦就能有20000元的收入,日子越来越好了。”香厂村花椒种植户耿国元乐呵呵地说。
香厂村村民张守学高兴的告诉记者,他家种了30亩花椒树,套种了20余亩小麦,最低也有20000余元的收入,家里的经济条件越来越好了,等花椒挂果采卖后达到小康不成问题,政府的套种发展农业思路给他们解决了发展长效产业的困难。
目前,么站镇以着力发展长效主导产业,让贫困群众稳步脱贫致富,同时大力发展短效特色产业,以短养长,长短结合,加快群众脱贫步伐。充分发挥生态环境、自然资源优势,按照“产业带动、项目支撑、农民增收”的思路,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为目标,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多管齐下,把产业扶贫作为推进精准扶贫和实现同步小康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