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富需要对“症”下“药”
作者:杨静 时间:2018-03-12 阅读:356
“脱贫攻坚同步小康·聚焦贫困村”纪实专题系列报道(3)
致富需要对“症”下“药”
——艾家坪村中草药产业侧记
实习记者 杨静

村民们正在中药材基地里劳动

村民正在合作社里凉晒药材

村民们正在中药材基地里劳动

村民正在合作社里凉晒药材
春天到了,春意盎然,生机勃勃。
记者来到二塘镇艾家坪村,靠近村庄时,一阵阵药香扑鼻而来,走进村子,只见村子旁矗立着一块“天露生物”的广告招牌。
“我们村成立了药材粗加工厂,名为‘天露生物’,寓意着我们的药材能像天上恩赐的露水一样干净。”村支书唐胜超说。
走进村子的地里,千亩浅黑色薄膜覆盖的药材基地尽收眼底,此时,工作在基地里的村民们笑逐颜开。
★★观念从“守”到“放”
“刚开始,我们是很不愿意加入药材种植项目的,可是后来经过村干部的耐心讲解,我们也思考了很久,觉得可行,才愿意加入,时间久了,觉得这个项目做的是对的。”村民李明秀对记者说。
李明秀刚开始的顾虑是,药材种植了,到底有没有收益?能不能赚钱?一年投下去的劳动能不能收获?现在看见李明秀家中的变化,脸上泛出的丝丝笑意,证明项目做对了。
据唐胜超介绍,刚开始做这个项目的时候,想让村民们加入是很难的,他没有放弃,“为什么有能赚钱,能带领村民们脱贫致富的项目不去干呢?”他决心带着村两委干部挨家挨户的算经济账给村民们听,讲解、说明项目的好处,最后,功夫不负有心人,村民们跟着他做了这个项目。
村民观念的改变,从刚开始的“守”到现在的“放”,大大帮助了整村的脱贫致富。
★★技术从“盲”到“明”
一直以来,艾家坪村都在传统种植的“黑洞”中徘徊,村民们只能勉强维持基本生活,致富在他们眼中“遥不可及”。现在,中草药种植出现了,脱贫致富已见曙光。
唐胜超告诉记者:“我们村主要种植草乌、白芨、半夏、黄精等药材,种植药材需要专门的技术指导,我们都专门安排指导员指导村民。”
据唐胜超介绍,药材种植最重要的就是田间管理,就拿白芨来说吧,一般每年除草 4 次,中耕宜浅,避免伤根;白芨喜肥,生育期间,每半个月追施 1 次,使用的是稀薄的人畜粪水,每亩 1500-2000 公斤;白芨喜阴湿,栽培地要经常保持湿润,遇天旱及时浇水,白芨又怕涝,雨季或每次大雨后要及时疏沟排除多余的积水,避免腐根。
听到唐胜超的介绍,走进药材种植基地,看着村民们娴熟地种植中草药,看得出来,村民们已经熟练地掌握了中草药种植技术了。
“以前我们什么都不懂,就连种植自己熟悉的包谷、洋芋都种的不好,现在,我们在基地里种植中草药,不仅可以得到效益,脱贫致富,还能学到种植技术,真的是一件不错的事情。”村民李明秀说。
★★销售从“难”到“易”
艾家坪村属高原丘陵地貌,地形起伏大,产品的销售是个问题。
为解决销售渠道的问题,村支“两委”成立了二塘镇开发农民种养业专业合作社,整合2017年中央扶贫专项资金49万元入股合作社,引进威宁天露生物技术开发有限公司作为经营主体负责经营,通过与村民协商,以每年每亩土地500元的价格流转土地500亩,并同云南白药和云南玉溪制药集团签订订单。
销售渠道解决了,经济效益怎么分配呢?
“2017年种植的中药材净赚200多万元,按照公司占85%,合作社占5%,贫困户占10%的比例分红,去年每户贫困户就分到了1000多元。”唐胜超自豪地说。
唐胜超还表示,在基地中打工的群众,工资都是当日结算,一天70元,直接解决了村里一批人的就业问题。
看到现在艾家坪村的发展境况,再加上老百姓脸上展现的笑容,唐胜超算是舒了一口气,他说:“脱贫致富,一定要对‘症’下‘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