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师政法我的家
作者:杨昌雷 时间:2018-03-14 阅读:181
回“家”一次,真的挺难。回“家”的路,漫长而遥远。
时隔七年,得学院发来的一纸“邀请函”作为凭证,方为“脱身”。携妻一次转机,一次转车,跨越千山万水,终于2017年12月17日抵达我学习和生活了四年的“家”—通化师范学院政法学院。
羽丰同学也携妻特地从白山赶来通化接站,在凌厉的寒风中,让我内心倍感温暖。抵达当日的短聚,感谢智均同学的盛情宴请,感谢学乙同学的陪同。毕业之后七年的时间,大家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改变,唯独根植于内心深处的那份同学朋友情谊依然如旧,似酒一般醇厚,开封味道如昨,越品越厚。
早在沈阳下机之时,我就收到海霞老师发来微信问我几时能到,好为我接风。我给老师回信息说可能要晚些才能到。因怕时间太晚给老师添麻烦,我婉拒了老师的盛情,答应第二天才去拜见老师。没想到18日早上我还在睡梦中就接到老师打来的电话,一是告诉我作报告的时间,二是告诉我中午吃饭的地点。
说起海霞老师,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在大一的第一堂课上,老师叫我们把各自的志向写下来交给她,我至今清楚地记得我当时写的志向是想做一名检察官。可是遗憾的是我与检察事业的结缘仅仅只是在检察院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实习而已。大学期间,感谢海霞老师的辛勤教诲,毕业之后,也没少给海霞老师添麻烦。2010年毕业,2011年离开通化,就没再见过海霞老师及其他的老师。工作之余,偶尔会给海霞老师打个电话,问候一下身体状况,同时也汇报一下工作和生活情况。在我心里,海霞老师犹如母亲一般,时时处处都在关心着我的成长。我庆幸能遇见这么一位老师,尽管我很不起眼,她总是没有嫌弃没有抛弃。
我庆幸的不止于此,其他的老师亦如海霞老师一般关心着每一位政法学子的成长和未来。在当天的午宴上,海霞老师邀请到了政法学院党总支书记王娟老师以及法学专业的如鹏老师、国斌老师、双平老师、慧铭老师和永刚老师一起,为我的回“家”准备了极富东北特色的大锅炖菜,让我重新感受到“家”的味道。席间,老师们不停的嘘寒问暖、忆古惜今,仿佛又让我回到了七年前的学生时代。
当我看到海霞老师通过微信发给我的“欢迎杨昌雷校友回家”的条幅时,心里充满着莫名的感动。确实,我在通化师范学院政法学院(那时是政法系)学习和生活了四年,与学院相关的点点滴滴早已印入脑际,自从踏足通师校门的那刻起,通师政法就已经成了我的“家”。四年的时间,除了学习专业知识外,还和很多师长和同学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在他们身上,我学会了怎样为人处事。所以不管何时,身在何地,通师政法永远都是我的另一个家。
可是,好不容易回一次“家”,我却不能给“家”带来一份更好的礼物。或许,于我而言,对母校的热爱和铭记才是最好的礼物吧。
蒙王樵院长和王娟书记及其他院领导的不弃,他们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接见并听取我对近年来工作和生活情况的汇报,这让我很受感动。在通师政法这个大家庭里,我只是一枚不起眼的种子,正因为有学院师长们的雨露滋润,才使我有生根发芽和茁壮成长的良机。虽说我未能给学院的发展带来任何的荣耀,但我不会为学院丢脸。我需要做也是必须做的就是要做一个好人,不说能给社会做出多大的贡献,但至少不为社会添乱,也不会成为社会的负担。我说自己要做一个好人,但我却无法为“好人”作一个定义。在我个人的潜意识里,我自认为的好人是:当别人遇到困难时,能帮一把就帮一把,不能帮忙决不能推别人一把;把属于自己职责范围内的事情做好,不拖集体的后腿;不假公济私、阳奉阴违,不整别人、不在背后说别人坏话等等。
就像我在给师弟师妹们作报告时说的那样:“每个人的能力有大小,对待每一件事情,都应当尽力去完成。人的一生,总会经历这样那样的坎坷或者不如意的事情,遇到了,总要想办法去解决。俗话说办法总比困难多,再难的事情,总有解决的办法。不要遇到事情就畏首畏脚,无所适从。我还告诉过他们,在今后踏入社会的过程中,做人做事都必须踏踏实实,问心无愧。只有这样,才能做一个不被社会唾弃的人,才能做一个堂堂正正的正常人,好人。”
七年过去,“家”的变化确实很大,院名由政法系升格为政法学院,地址由四教搬到八教。办公地点和条件都比七年前优越了很多,也增添了不少教学设备。海霞老师不辞辛劳,带着我一间一间地参观,给我讲所有的变化。在模拟法庭门口,我久久凝视、沉思,我多么希望从模拟法庭走出的政法学子,今后都能成为国家走向法治化的中坚力量,都能为建设法治中国贡献微薄的力量。当然,这一切都需要所有政法学子不懈的努力,别在大好的时光里荒废了自己的青春。
或许,我是个站着说话不腰疼的人。身为政法人,却没有从事与政法有很大关系的工作。但我相信,只要我们都不放弃学习,就一切都还有希望。
七年,时光很长。一天,时光很短。
但我却用一天的时间做了七年我想做的事,将300本拙著捐给母校,希望以此能够激励师弟师妹们永远不要忘记自己的梦想,砥砺前行,认认真真做一个好人,做一个不给“家”丢脸添乱的“孩子”。
希望每一位政法学子都能在“家”需要我们的时候,常回家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