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18-03-15

风正好扬帆(上接1版)

作者: 时间:2018-03-15 阅读:200


 (上接1版)
  着力打好产业扶贫硬仗。把发展生产扶贫作为主攻方向,大力实施“213535”规划,种植马铃薯170万亩、经果林达121万亩、烤烟30万亩、高山冷凉蔬菜86.3万亩、中药材31万亩,粮经比达3.7:6.3,今年计划调减玉米50万亩。建成农业园区48个,其中国家级科技园区1个、省级农业园区9个;引进中垦薯业、北京德青源、江楠果蔬集团等一批行业领军企业,农业逐步实现规模化科技化集约化。争取产业扶贫基金26.62亿元,对每户贫困户帮扶1万元(极贫乡镇每户1.2万元)发展产业,加快推进电商扶贫、就业脱贫和旅游扶贫,实现户户有脱贫项目、人人有增收门路。
  着力打好易地扶贫搬迁硬仗。以县城集中安置为重点,紧扣五个关键环节,加快搬迁进度,完成2016年易地扶贫搬迁2164户10510人。在恒大集团支持下,滚动实施2017—2018年易地扶贫搬迁安置项目5个,计划搬迁安置7444户37628人,今年将全面完成易地扶贫搬迁任务。充分运用“5个三”改革配套经验,加大后续扶持服务力度,改善搬入地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拓宽稳定就业和增收渠道,让搬迁群众稳得住、能致富。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实施教育基础设施项目315个,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发放教育资助资金1.42亿元,资助贫困学生19.05万人次。充实教师队伍,强化教学管理,优化教学模式,教育质量不断提升。高考二本以上录取5481人,比上年增加574人;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分别提高到86.09%、87.47%、88.3%,农村初中、小学寄宿率分别达69.31%、28.91%,基本实现普及十五年教育和“新两基”目标。推动“健康威宁”建设,全面落实“四重医疗”保障制度,按三甲标准迁建县人民医院、二甲标准新建县妇女儿童医院和二甲标准迁建中医院工程加快推进,完成100所标准化村卫生室建设。推进农村土坯房(危房)抗震改造三年行动计划,实施22088户土坯房、11671户建档立卡贫困户、1625户特困户住房改造和6222户其它“贵州民居”建设,今年可全面消除农村危房。深入开展“平安威宁”“法治威宁”创建行动,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群众安全感持续提升。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特困群体关爱救助力度持续加大。
 
抓发展促转型取得新突破
 
  始终坚持发展第一要务,不断适应新常态、新变化,以重点项目建设为抓手,着力转变发展方式,提升发展质量,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50.73亿元,同比增长12.9%,增速全市第一。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32.6:25.1:42.3,综合测评在全省第三方阵甲类县和全市县(区)中排名靠前。
  工业经济实现新突破。贵州威宁经济开发区新签约项目29个,累计入住企业99家,投产71家,实现产值120亿元。大力开发绿色能源,风电、水电、光伏发电装机容量达182.24万千瓦、在建17.6万千瓦,年内发电量20.4亿度。完成原煤产量130万吨,同比增长14%。
  城乡统筹发展深入推进。坚持大县大城发展思路,加快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进程。县城建成面积33.69平方公里,县城人口22万人,城镇化率达42.5%。大力实施棚户区改造,签订协议5500户,拆除4280户;中铁建、奥园集团等知名房开企业入驻威宁,新开工房开增长125.6%,商品房销售面积增长22.6%。中水、石门、迤那等特色小城镇建设步伐加快。县城软实力不断增强,成功创建国家级卫生县城,省级文明县城得以巩固。大力开展“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以“三改三化三治”为重点,全面启动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农村面貌不断改善。
  旅游产业发展不断加快。实施全域旅游规划,以打造“一核五线五区”为重点,强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抓实旅游品牌创建,保持旅游业增长“井喷”势头,赏花、避暑、观鸟、康体等游旅游业态不断丰富,接待游客、旅游收入分别增长38.2%、42.9%。以电子商务为代表的新型服务业风生水起,电子商务交易额、网络零售额分别同比增长52%、165%。
  改革开放深入推进。强化战略导向、问题导向、民生导向,实施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33项,发展活力不断增强,水权交易、三级自治、党建扶贫等改革得到省市的充分认可。强化与周边地区和东部发达地区对接联系,积极融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成渝经济圈等重点开放平台。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招商引资到位资金172.01亿元、增长30%。
 
抓生态增后劲取得新突破
 
  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坚守生态红线,强化生态保护和突出环境问题整改,不断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增强发展后劲。
  坚决抓好中央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严格按照省批复的整改方案,完成草海集雨区内砖厂、驾校等25个经营性项目整改;草海周边敏感区6151户完成房屋测量5192户,签订房屋征收协议4110户,拆除房屋3437户;启动草海北岸7万多平方米商品房拆除工作。全力推进历史遗留重金属污染治理,有力落实杨湾桥水库整治措施。
  加快推进草海综合治理。突出“治建管改”实施草海生态保护与综合治理规划,累计争取到位资金54.68亿元,启动综合治理项目40个,完工27个。草海1万吨污水处理厂、环草海19个分散式污水处理站建成投运;老城区雨污分流工程二三级管网建设全面完工,初期雨水调蓄池建设加快推进,草海水质明显改善。
  全面提升环境质量。大力实施“绿色威宁”行动计划,完成营造林40万亩,治理石漠化31.09平方公里、水土流失16.97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49.02%。全面推进城乡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收集处理设施建设,城镇污水处理率、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提高到94.3%、90.1%。强化水源地保护,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全面实行河长制,重要河流水质不断提升。扎实抓好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在上级下达指标范围内,县城环境空气质量达标率为99.7%。充分利用良好的自然资源和气候资源,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实现了百姓富、生态美的有机统一。
 
抓党建强保障取得新突破
 
  认真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两个责任”,深入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全面强化政治思想建设。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执行党的政治路线,时时事事处处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的核心地位。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制度化常态化,持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用以武装头脑、指导实践。
  全面夯实基层基础。实施后进村党组织整顿、村级组织活动阵地建设、“空壳村”清零等“八大工程”。开展“三进三增”、“三访”和“54321”结对帮扶等活动。新时代农民脱贫攻坚讲习所实现全覆盖。组建驻村工作组313个,下派224名村支部“第一书记”和1570人驻村干部开展帮扶工作,石门乡创造了“三鞋干部”党建扶贫精神,并在全省推广学习。按“十个一”标准完成467个村级办公场所规范化建设。整顿软弱涣散村和后进村56个,组建农村产业党总支35个、产业党支部375个。消除“空壳村”283个,已无空壳村。全面推进村民委员会+自管委+十户一体的“三级自治”模式,促进农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
  深入推进作风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坚持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认真贯彻执行中央八项规定以及省市有关规定,持之以恒反“四风”,推进作风进一步优化。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处置干部473人次。开展作风督查290次,发现问题306个,问责218人、处分60人。组建巡察组进驻16家单位开展巡察。以零容忍的态度坚决反腐,纪检监察机关立案342件,结案292件,党政纪处分322人;检察机关立案查处职务犯罪12件15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