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18-03-15

打开从生产到餐桌快捷通道

作者:李玉荣 时间:2018-03-15 阅读:181


 打开从生产到餐桌快捷通道
——威宁创新农产品产销对接机制助推脱贫攻坚
本报记者 李玉荣


  刚刚过去的2017年秋季学期,威宁教育系统狠抓农产品产销对接,覆盖515所23.8649万名营养改善计划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和学前教育阶段337所2.5901万名儿童,覆盖率为100%,有力助推了威宁脱贫攻坚进程。
  “威宁教育系统在营养改善计划实施中,坚持以营养改善计划助推脱贫攻坚为导向,实现学校食堂常用农产品采购本地化,由乡镇、街道统筹,结合本地产业实际,因地制宜,立足‘就地生产、就近供应、基本自给’的原则,以‘学校+企业+基地+贫困户’的模式,采用政府准入,各学校、园长遴选的方式,由乡镇统一采购,由准入企业配送到各个学校、园,有力助推了脱贫攻坚。”县教育局负责人说。
  这是威宁实施“九大战略”,创新农产品产销对接机制助推脱贫攻坚的一个典型代表。
  去年以来,威宁以户户有增收项目、人人有脱贫门路为基本要求,实施“九大战略”,由政府主导推动农产品产销对接机制创新,在农产品市场需求与贫困地区贫困人口之间构建高效、便捷、稳定的产销供求渠道,带动贫困人口生产发展,进而实现持续增效、稳定脱贫。
  实施特色优势农产品标准化、规模化生产。结合全县农业产业发展适宜区域,整合各种资金、项目、技术,完善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加强种养技术培训,大力发展早熟马铃薯、夏秋冷凉蔬菜、优质苹果、生态畜牧业等优质产业,按“一乡一特”、“一村一品”的发展目标,提升威宁农产品生产规模和生产技术水平。
  实施农产品“三品一标”认定。威宁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合作社上市销售的农产品,积极申报无公害农产品认定。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合作社积极申报农产品无公害、绿色、有机认定。挖掘本县特色优质农产品,申报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定,以保护和提升地方特色农产品品牌。
  严格管控质量安全。加强生产环节质量安全管理,严格控制农药使用,规范管理人工合成化肥施用,同时建立从地头生产到市场销售全过程质量安全检测和溯源体系,确保产销对接的农产品质量安全。
  实施农产品品牌化战略。打造“威宁洋芋”、“威宁苹果”、“威宁苦荞”三大农产品公用品牌,以品牌引领产业发展。鼓励企业、合作社开展农产品商标注册,打造自己的农产品品牌。鼓励和扶持全县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合作社参加国际国内农产品交易会、博览会、产销洽谈会,充分宣传威宁优质农产品品牌,促进农产品产销进程。
  联动贫困人口参与。广泛推行“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贫困户”、“龙头企业+贫困户”、“农民合作社+贫困户”组织模式,联动贫困人口参与,公共机构常用农产品需求定向生产让生产区具有劳动能力和生产要素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参与,重点落实农村“三变”改革要求,优先让贫困群众以资金、土地、劳务等要素入股,成为产业股东,按股分产业红利,帮助具备条件的贫困户家家参与生产、实现户户稳定增收。
  以市场为导向组织生产。积极对接市场需求,组织贫困村贫困人口生产。以贫困村为基本单元,根据市场需求和种植或集中连片的多村一品,组织进行单元化、标准化、规模化生产。农业部门组织专业技术力量下沉,定点向目录贫困村提供生产专业技术服务,帮助目录贫困村稳定地增产增收。
  建立产销定向关系。建立全县贫困村目录和深度贫困村目录,实行公立学校、公立医院、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等公共机构日常所需农产品定向签约贫困村、深度贫困村采购。县域内的公共机构按照就近原则,优先签约采购全县范围内目录贫困村的农产品,以高于当地批发价低于当地零售价的合理价格,增加贫困村农产品产销对接生产效益。积极鼓励和引导公共机构以外的其他需求主体向全县目录贫困村定向签约采购。
  培育农产品配送企业。鼓励本县农产品采购配送企业直接对接贫困村开展采购直销配送,减少地头生产和市场需求之间流通环节。支持采购配送实体企业跨区域在更大范围内签约定向采购配送,做大采购配送规模,摊薄采购配送成本,减少农产品从地头生产到餐桌流通之间的中间费用。
  开拓农产品销售市场。鼓励全县经纪人队伍、农产品经销企业大力开拓公共机构以外的其他市场,包括全国各类批发市场、大型农贸市场、大型社区农产品超市等。在全国主要的农产品批发市场或农贸市场设立扶贫农产品产销对接销售配送专区。重点开拓东部发达城市和邻近大中城市市场,用好各部门对口帮扶资源优势,争取在北京、上海、广东、重庆等大中城市主要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大型农贸市场开设威宁马铃薯、苹果、夏秋蔬菜、特色杂粮等农产品批发专区和销售专铺,用市场需求增量消费全县农产品生产供给增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