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潮涌动农事忙
作者:马召凤 叶启伟 时间:2018-03-19 阅读:205
春潮涌动农事忙
——麻乍镇坝海村产业结构调整助农致富记
记者 马召凤 叶启伟
“撒肥料的跟上啊。”
“盖地膜的盖好了不然风一吹就白费工时了。”
“大家加快进度,弄完了就吃午饭了啊。”
在麻乍镇坝海村的魔芋种植基地内,农具挖开泥土的声音混合着工人们说说笑笑的声音好不热闹,施肥的工人一拨、盖地膜的工人一拨,整齐有序地忙碌着春天的农事,基地负责人杨祖文正在地里督促工人们加快种植进度。工人们倒也不忙,盖地膜的盖地膜,撒肥料的撒肥料,一边开着玩笑一边忙着手里的农事。忙累了就直接坐在田坎上歇会儿,一群人你一句我一句地摆着农家事。
30岁的李文银此时也坐在田坎上,带着遮阳帽,听着旁边人的笑话乐得哈哈笑。目前的工作显然为她带来了欢乐,一起工作的大多是同一个村子里的熟人,大家玩笑多,一天很快就过去了。
去年,李文银和丈夫都在外面打工,李文银夫妻俩不太识字,在外能找的工作也大多是体力活,要么工地打工,要么流水线上工作,工作辛苦但工资不高,一到年底算账,就发现在外打工也是个折本的买卖。在外打工的夫妻俩多次想回家发展,但是苦于农村没有用工需要,一直在外。直到去年,坝海村开始进行了产业结构调整,不仅发展了特色产业种植,也正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这之后李文银夫妻才告别了年年往外跑的奔波生活。
来到魔芋基地工作之后,李文银开始换上了耐脏的衣服,当起了按时上下班的上班族。一个月下来,她不仅照顾了两个还在读书的孩子,每月还能挣到2000元的工资。“以前在外面打工,过年都不安心,想着过了年还要外出务工,一方面丢不下孩子,另一方面要挣钱,两难。现在,终于不用那么奔波了。”
在基地打工的时间长了,李文银也有了自己的发展规划。目前,全村都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坝海村的魔芋种植采取的都是订单式的种植模式,由四川的公司保底收购。村子里也在积极引导村民自发种植魔芋,由基地统一收购统一售卖。很多农户已经参与到魔芋种植当中。李文银怕亏本,不敢轻易尝试。她表示:“先让基地带个头,挣了钱,明年我家也种。”
同是在基地打工的孔东粉今年50岁了,她是麻乍镇吊水村人,却也成了坝海村魔芋基地的长工。孔东粉家土地少,两亩多的土地不够种,每年夫妻两老早把自己家的农活做完了就只能眼巴巴的看着别人家在土地里忙碌,手上闲下来了心里却受累。今年,魔芋基地一招工,孔东粉扛着锄头就到基地上班了。“我们这样的年纪一个月还有2000多块钱也可以了,两口子的花销没问题。”
产业结构调整改变了以往传统的种植模式,在传统的农业发展上开始了创新。产业结构调整不仅让土地增了值,也让农民致了富。在坝海村,产业结构像一张连接贫困人口的大网,把贫困户逐步纳入到这张大网中,积极参与了这场产业结构的变革当中。坝海村魔芋种植基地稳定用工人数80余人,其中有40余人是贫困户。
“去年开始,我们村已经开始了产业结构调整,在发展新产业的同时要积极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村支书张仁宗说起了产业结构调整滔滔不绝,他表示,目前,全村产业结构调整已经走上正轨,为了能让农户跟得上发展步伐,村里也增加了更多农业技术培训课。让农户们在产业结构调整的同时不吃技术的亏。
今年,坝海村加快了产业结构调整,不仅发展了魔芋种植,也积极调减低产的传统产业,发展种植新的经济作物。坝海村调减了玉米3000亩,调减玉米后的土地用来种植了1600亩的魔芋,1000亩脱毒马铃薯, 300亩辣椒,100亩烤烟。
坝海村是麻乍镇产业结构调整的一个缩影,在麻乍镇范围内,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在不断推进。在调减玉米的同时,麻乍镇大力发展了中药材、经果林、蔬菜等特色产业种植。今年,麻乍镇共调减玉米15000亩,发展种植蔬菜37100亩,中药材12800亩,种植苹果7600亩,核桃10000亩,板栗10000亩,油菜4000亩,猕猴桃1000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