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宁乡村公路:连通村庄的“小动脉”
作者:陈武帅 叶启伟 赵莉 时间:2018-03-19 阅读:611
“哥住山这头,妹住山那边。说话听得见,见面几小时。见妹要翻千道坎,哥哥走到日偏西。”这首山歌道出了沟壑纵横的威宁过去交通基本靠走的现状,交通不便一直是广大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桎梏。
近年来,威宁发起声势浩大的交通建设大会战,一条条靓丽的乡村公路犹如一条条“小动脉”,蜿蜒在崇山峻岭间,交织在广袤的村庄,架起乡村和城市连通的纽带,架起群众脱贫致富的“快车道”。
★★产业路铺就幸福生活
山高谷深,即便是到了中午,石门乡也常常云雾缭绕。几年前,能有一条好路出山,是这个贫困人口占总人数四分之一的地方人们最大的期盼。
县城到石门乡政府驻地140公里,石门乡政府驻地到最偏远的团结村20余公里。
在团结村村民肖勇的记忆里,2015年前,团结村还不通公路,特别是雨季,路上一尺多深的泥浆让最能吃苦的摩托车也“望路兴叹”。
团结村82岁的老党员辛开珍对“无路出行”的记忆刻骨铭心。
据辛开珍老人回忆,1958年她当村妇女干部,到威宁去开会,沿着山路走,要走两天时间,回来时又是两天艰苦跋涉,100多公里山路全靠脚走,晚上露宿野外,饿了就随便找点食物来充饥,而如今从石门到威宁县城只要3个多小时车程,要不了多久修通了高速路,开车只要一个多小时就到了。
四年前,辛开珍老伴去世。临终前,老伴嘱咐辛开珍:“现在日子越来越好过了,你要好好多活他几年,代我看看这个美好的世界,看看咱们家新修的房子,还有宽敞的通村油路。”
目前,石门乡村村通油路、组组通水泥路,家家通串户路,乡村公路建设让这个昔日偏远的地方不再路远山高。
石门乡村村寨寨都修通了水泥路,村民们开始谋划致富产业。
“忆往昔,泥巴路,茅草房,支口锅来铺张床;到如今,小青瓦,白粉墙,真皮沙发弹簧床。”这是石门坎社区老韩编的顺口溜。
乡村公路的快速发展,再加上一批“美丽乡村”建设示范带和示范点成功建设,把石门旅游带到一个空前的高度,也为群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真金白银”。
如今,石门坎社区完成游客接待中心、加油站、九曲花街等重点建设项目,风情街区和移民安置点也基本成型。
在石门街上有一家农家乐的牌子打得很有“高度”,叫“石门坎农家乐”。要知道上个世纪初,从欧洲寄来这里的信件注明“中国石门坎”就可以收到了。
这家农家乐的老板是苗族同胞杨志。
说起以前的经历,杨志说他以前是跑石门坎到威宁的大巴车师傅,多年前还拉煤炭搞运输。如今,看到交通便利的石门坎旅游发展的美好未来,杨志转型开起了农家乐。
★★通组路打破交通瓶颈
三面环水的海拉镇,是毕节市6个极贫乡镇之一,曾经被牛栏江及其它支流水系阻断成“交通孤岛”。
如今,一条条农村循环路网不仅为该镇注入了强劲的活力,也让当地干部群众获得了幸福感,有了战胜脱贫攻坚的信心和勇气。
“我们以前收获庄稼全靠人背马驼,太费力了,现在路通了,可以用车拉了。”海拉镇文炉村村民袁尚合深有感触地说。
2016年以来,威宁相继启动“交通大会战”、农村公路“组组通”建设,作为全市6个极贫乡镇之一的海拉镇得到了更多的政策倾斜,循环路网日趋完善,路容路貌不断改善,农村公路更加通畅,新建交通项目遍地开花,目前已建成循环路网共88.47公里,投入浦发基金1.4526亿元,建成和在建通村路和串户路28条,赶乘全省“组组通”大决战之东风,启动建设通组公路49条。曾经困囿于绝壁和深谷中的海拉镇,将突破牛栏江峡谷的重重阻隔,让天堑变通途。
在海拉镇海昌社区党参种植基地里,一股股清香的党参味弥漫在空气中,一阵阵农民的欢笑声、锄头的起落声回荡在大山里,一条条平坦的水泥路如同白色的玉带萦绕在社区党参种植基地间,勾勒出一幅幅道路、山川与劳作并存的美丽画卷,奏响了一曲曲劳动兴业的交响曲。
海昌社区主任邹元六说,没修路之前,村民只能用背篓或摩托车运党参,运输数量少,时间长,不仅耽误时间,还相当误工。通组路修通了后,老百姓只管在地里挖党参,有外地老板开着车直接到地里收购。
乡村公路的修通,不仅方便了群众的出行,还让农产品走向了全国各地,让村民来去自如,让村庄活力无限……
★★“索改桥”连通两岸人家
37岁的陶圣刚,家住玉龙镇沙田社区大地组,回想前几年带着猪崽乘坐溜索,猪崽掉到牛栏江里淹死的余悸还记忆犹新;
49岁的饶先兰,是从对岸的云南省会泽县水口村嫁到玉龙镇的媳妇,因为乘溜索和过铁链桥太危险,虽只有一江之隔,30年来她很少回对岸的娘家;
然而乡村公路的实施,有了架桥连通的机遇,让曾经遥远的距离变得如此近。
斗古镇中关村位于牛栏江边,与威宁海拉镇、云南会泽县火红乡接壤。在当地,乘坐溜索过江,是通往对岸最便捷也是最危险的通道。会过溜索,已经成了当地村民的一项基本生存技能。
在中关村岔河组群众邓国柱记忆里,溜索滑轮突然卡住,手掌刮擦受伤,甚至绳子断裂,导致老百姓掉到江里是偶有发生的事。2015年8月,斗古镇关口人行桥建成,通村水泥硬化路也修到了邓国柱家门口,交通基础设施的改善,让邓国柱和周边群众不再饱受“溜索”危险之苦,出行安全得到了保障,节约了出行时间,生活变得越来越方便。
住在斗古镇马店桥桥边的李小巧,本是山崖后面海拉镇新海村崖头组群众。2015年7月,斗古镇马店车行桥建成投入使用,李小巧一家在山脚的马店桥边建起了新房,开起了小超市。李小巧说,自从马店桥修通,每天经过的车辆很多,一天能卖几百块钱,生活状况改善了许多。
2017年10月26日,玉龙镇沙田社区大地组横跨当地牛栏江两岸的人行桥竣工投入使用,很多群众自发来到桥边庆祝,大家燃放鞭炮,热议纷纷,过桥赏景,争睹大桥风采。
这一天,云贵两岸的群众等了多年,终于梦想成真。
“在这座人行桥修通以前,居住在两岸的居民,过江出行一直是一个大问题。如果想去对面,只能靠一条摇摇欲坠的简易铁索桥和横跨江面的溜索,我们当地人俗称‘闪闪桥’和‘晃晃索’。若是选择绕远路,要从会泽县马路乡坐车到昭通市鲁甸县江底乡,再转车到玉龙镇营寨社区、和平社区、沙田社区。40来公里的路程,辗转下来怎么都要两个半小时,既费时,又费力。现在直接从桥上过,20多分钟就到了。”玉龙镇沙田社区村支书胡长恩介绍说。
目前,威宁农村公路总里程已达5434.5公里,实现了100%行政村通油(砼)路目标。一个以县城为中心,高速公路为主轴,省、县、乡道为骨架,镇际路、通村路、产业路、旅游路、扶贫路连线的公路交通网络正逐渐完善,不仅打通了制约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也成为边远山区群众脱贫奔康的连心路、致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