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桃村”里农事忙
作者:马召凤 时间:2018-03-20 阅读:223
“油桃村”里农事忙
——龙场镇树舍社区经果林经济发展见闻
记者 马召凤
置身龙场镇的树舍社区,成片的桃花恣意开放。三三两两的农户正在桃林下栽种蔬菜。果农彭兴华正穿着凉鞋、手里握着保温杯坐在田坎上和村民陶竹乡聊天。
“呦,李保才家去年的油桃个头大,样子又标准,有那么大。”陶竹香一边说一边用手比划着。
“全村他家的最好,价格卖得也要高点。”
“人家技术过硬肯定要好点嘛。”
“我家的今年也不差。”
两个人你一言我一语的说着话,彭兴华时不时拧开保温杯的盖子喝上几口茶。
这几年,彭兴华变了。
前几年的他在春天里很少有好好聊天的兴致,又累又忙,忙着翻新土地,忙着播种,也忙着唉声叹气抱怨自己倒霉,庄稼地里长不出好日子。可是,这几年,彭兴华变了,话多了。
“不操心嘛话就多了。”彭兴华嘿嘿的笑着说道。以前,彭兴华还不像现在这样,那时候他不太相信水果能赚钱。每年春天,他就开始卯足了力气种苞谷洋芋,这样循环了几十年,然而纵使他种得很用心,一年下来却只能实现自给自足。而同样是在村子里生活的其他人却一天天发展起来,有人盖了新房子,有人买了新车。眼看着自己的日子越过越清苦,彭兴华才开始承认,自己的老传统确实落后了。
彭兴华开始栽种桃树是在2013年,当时,树舍社区已经有一大部分人种植桃树,油桃产业发展已经日渐成熟,有了稳定的销售市场。彭兴华种植油桃起步晚,技术显然要落后很多。恰逢威宁县农业结构大调整,积极引导农民发展经果林种植。在技术上给与了极大的政策支持。彭兴华开始种植桃树之后,村子里的农业技术培训渐渐频繁起来。这样的技术培训给了彭兴华底气,几年下来,他的油桃树已经从最初的几分地发展到今天的20亩地,彭新华也从一个“门外汉”变成了一个“技术通”。
除此之外,相关的政策帮扶一拨接着一拨被落实到树舍社区。树舍社区的泥土比较硬,当地人称这种泥为“红板土”,这种泥土栽种桃树成活率低,且桃树难以吸收泥土养分,需要把土地全部翻挖到1米左右的深度。为了帮助村民们解决泥土的问题,村子里开始出现了挖掘机,只要哪家的地需要翻挖,挖掘机就开到哪家的地里免费翻新土地。 这样一来,树舍社区的油桃产业发展得更加迅速。油桃种植面积从最初的几百亩发展到如今的3000多亩。
“一棵桃树160元,一亩桃树10000元,现在我种的是已经达到20亩, 20亩左右一年至少也有16万元至17万元左右的收入。”彭兴华一边喝着茶一边算起了经济账。
看着彭兴华算账算得起劲,坐在一边的陶竹香也闲不下来。
“我家一亩地的油桃卖10000块,桃树底下的小黄姜少说也有15000元的收入。”陶竹香家不仅种油桃,还在树下种起了小黄姜,做到不闲置一寸土地,实现了一块地有双收的好局面。
今年,陶竹香家共种植了10亩油桃,油桃树还没有完全长大,并不影响油桃树下小黄姜的生长。为了更好的利用土地,陶竹香在全部油桃树下都种上了小黄姜。
“今年算下来,十几万块钱也不会少,不过,以后油桃树大了,种不了小黄姜,那时候油桃也到丰果期了。”
树上有油桃,树下有副业,这种套种模式不仅有效提高了土地的种植率,还切实提高了老百姓的经济效益,让当地群众尝到了甜头,更强劲了发展势头,65岁的王小中老人就是其中之一。“在桃树下种豌豆,卖掉豌豆尖、豌豆角,一亩地1000块钱,然后树上的桃子最少也有8000元到9000元收入,划算。尝到了甜头,日子就有了奔头。”65岁的王小中老人一边劳作,一边跟乐呵呵的算起了收入账。
王小中今年新种了6亩油桃,加上往年种的总共有19.42亩。老两口靠着这些油桃树过了一把富足的晚年生活。
作为全县第一批践行“塘约道路”的试点村,近年来,龙场镇树舍社区坚持党建引领,村社一体发展,强一产、兴二产、活三产,一二三产深度融合发展,念好山字经、做好树文章,走农旅一体化发展道路。用新思路引领新发展,一步步走出了一条百姓富、生态美的小康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