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18-03-21

奋进在致富路上

作者:唐爱梅 许定华 时间:2018-03-21 阅读:268


 “脱贫攻坚同步小康·聚焦贫困村”大型纪实专题系列报道( 7)
奋进在致富路上
——海拉镇深度贫困村火箭村脱贫攻坚见闻
实习记者 唐爱梅 记者 许定华

 
  来到火箭村,黄土和绿树最先映入眼帘,一眼望去,黄绿相间,耕作的土地一层叠着一层,有一种壮美之感。
  但眼前的美景,并不能掩盖贫穷的事实。
  火箭村是威宁84个深度贫困村之一,全村612户2397人。其中有202户是贫困户,贫困人口832人。
  “因学致贫、因病致贫在村里是最常见的。”村委会副主任陶左银说,“读书是唯一的出路”,这是村民们的共有认知,家里的钱基本都花在学生身上,对这样的家庭来说,如果再有人生病,那无疑是雪上加霜。
  但这样的情况毕竟还是少数,致贫的最大原因还是交通不便,山河阻隔,难以沟通外界。
  村民王奎胜说:“以前都是泥巴路,晴天一身灰,雨天没法走,非常不方便,有点值钱的东西也只能靠人背着、马驮着出去卖。”
  “人背马驮”是村民一生的生活,他们守着家里的一亩三分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辈子都在和黄土地打交道。
  现在的村民们是幸运的,因为他们马上就能看到水泥路通到家门口,他们感慨“生活越来越好了”。
  在村民王奎胜的身上特别能感受到这种情感,他每天都要去公路施工现场遛一遛,哪里不达标?哪里厚度不够?他都记着,并及时地反映到村里去。
  他说:“这是造福子孙后代的工程,绝对不能马虎。”
  这条长达10公里的公路悄然改变着村里的面貌,通组路不仅将火箭村的各个村民组连接了起来,同时也激发了村民们致富的动力,激活了沿线的产业。
  去年以来,火箭村开启了前所未有的种植结构调整,致富的希望一步步变为现实。为了改变传统农业结构单一的状况,村支书廖关成曾到云南昆明、昭通等地实地考察学习荷兰豆种植技术。
  去年,火箭村规划种植100亩荷兰豆,47岁的雷小云就种植了3亩,这3亩荷兰豆为他家增收了2万元。
  引进荷兰豆种植时,火箭村与昆明易菜场农产品有限公司签订了协议,由公司发种,村民们负责播种。昆明易菜场农产品有限公司会定期派人来察看荷兰豆的生长情况并提供技术支持,待荷兰豆长成之后,每隔两天就会有人过来收购,同时设定保底价,保证村民种下之后能卖得出去,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
  “去年的保底收购价是每斤8元,今年价格还有望上涨。”陶左银说。去年种植的荷兰豆,亩产达到6000元,92户村民从中获益。
  看到了荷兰豆蕴藏着的经济效益,今年火箭村种植荷兰豆的规模扩大到500亩。如今,荷兰豆种植在火箭村的农业产业结构中占据了重要位置,小小荷兰豆,已经化身为火箭村村民脱贫致富的新引擎。
  增添了新引擎,也得守住“老本行”才行,“老本行”即是党参,也就是王奎胜口中“值钱的东西”。
  威宁党参种植历史悠久,海拉又是威宁党参的主产地,素有“党参之乡”的美誉。海拉的地理位置、土质、气候在党参种植上都占有天时地利的优势。
  去年,王奎胜种植党参8亩,把党参收来晒干之后有3000多斤,出售均价36元,王奎胜就是靠着这3000斤党参的收入摘掉了贫困的帽子。
  “今年,我计划要把种植规模扩大到10亩,此外,我还计划种两三亩的荷兰豆。”王奎胜说。
  在火箭村今年的规划蓝图中,已明确将党参的种植规模将由原来的1020亩增加到1500亩。
  火箭村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之后,减少了洋芋、苞谷的种植面积,耕地都种上了经济效益更高的作物。除了大力发展党参、荷兰豆外,火箭村还种植了苹果600亩、核桃300亩、魔芋200亩、烤烟250亩、半夏100亩。
  贫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战胜贫困的勇气和动力。
  时下正是春耕大好时节,在火箭村,处处都是村民们劳作的身影,他们正在用布满老茧的双手,一步一步摆脱贫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