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光互补”激活脱贫新动力
作者:唐爱梅 时间:2018-03-21 阅读:231
“农光互补”激活脱贫新动力
——小官山农业光伏电站推进“农光互补”项目见闻
实习记者 唐爱梅

村民在光伏发电板下种魔芋
李根友种了十多年魔芋,对于他来说,今年的种植经历是最为特别的。
他笑着说:“我从没想过能在光伏发电站里种魔芋。”
如他所说,威宁小官山农业光伏电站的发电设备下,只见村民们头上戴着黄色的安全帽,他们弯着腰、或是蹲下身子,都在忙碌着打沟、施肥、放种,播种程序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这是威宁能源公司推进“农业种植+光伏发电”模式的一幕。
2016年6月么站镇农光互补光伏电站项目建成并投产,该电站按照“农业种植+光伏发电”的方案进行设计和建设,成为贵州省第一个农业光伏电站。
农光互补电站具有土地综合利用收益多样化、受益者广的优势。这种模式不仅提高了荒山荒地或低产旱地的利用价值,也为当地百姓的脱贫致富探索出了一条新的途径。
威宁小官山农业光伏发电站是贵州省最大的光伏发电站,总占地面积2389亩,分南、北两个片区,其中北区占地面积1473亩,南区占地面积905亩,两个片区直线距离相距7公里。
驱车从小官山电站的北区前往南区,一路上绿树成荫,路边甚至还有松鼠窜来窜去。很快,就进入到了南片区,只见光伏发电装置整齐排列着,在阳光下闪闪发亮,宛若镶嵌在乌蒙大地上的宝石。
走进光伏发电站内,30多位村民正在耕作,在蓝天与白云衬托下,形成一幅“科技与农业共生”的情景。
“农光互补是在土地上方建设高支架安装光伏发电设备,土地仍然可以种植农作物。”小官山电站的技术人员吴道清介绍道。
“农光互补”的发展模式使得农业生产与发电相得益彰,一方面为喜阴的农作物提供了适合的生长环境,产生良好的经济效应;另一方面降低了光伏产业成本,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对带动当地循环经济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
此外,推进“农光互补”模式,在土地使用性质不改变的情况下,农民不仅可以取得土地租赁收入、合作社分红,还增加了就业机会。
在劳作的人群中,记者一眼就看到了陈银花,今年63岁的她头上戴着安全帽,帽子下露出来的头发已经花白。
“我年纪大了,找不到活,我一听可以到这里来做工立马就来了。”陈银花说。
陈银花家住在麻乍镇长方村,家里只有她和老伴两个老人,两个儿子都外出打工了,儿子们会定期给她和老伴生活费,但她还是想靠自己的双手换取报酬。
陈银花笑着说:“在这里打零工,离家近,活也轻松,自己也能找点零花钱。”
同村的周光红也在心里算好了经济账,种魔芋一天100块,再加上在其它地方打工,这段时间入账了1000元左右,到魔芋出售的时候,还能分到分红。
现如今,周光红靠自己的双手告别了“苞谷饭淡酸汤”的日子。谈起未来,周光红笑着说:“‘两只肩膀扛一张嘴’,饿不着的。”
光伏电站主要是充分利用光伏组件高支架到地面的空间,土地完全可以照常利用。
“威宁能源公司无偿提供这部分土地给农村合作社使用,合作社统筹种植经济作物,收入全额归合作社。”小官山电站的技术人员吴道清说。
这才有了村民在光伏电站内耕作的一幕。
在南区905亩的土地上,其中有768亩将种上魔芋。预计能收获魔芋4万斤,按市场价2元一斤估算,收入在8万元左右。
产生经济效益是一方面,最重要的是,发展无污染的光伏发电有利于改善区域环境及提高空气质量。在光伏电站区域内,时常能看到松鼠、野鸡、野兔等野生动物。
“冬天下雪的时候,电站内能看到很多兔子的脚印,但就是不见踪影。”技术人员吴道清笑着说道。
在这里,光伏与农业共生,人与动物和谐相处。
农光互补发电项目,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为农民提供了就业机会,助力农民增收,探索出了一条脱贫致富的新道路。